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22篇 |
免费 | 213篇 |
国内免费 | 88篇 |
专业分类
242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119篇 |
2019年 | 125篇 |
2018年 | 152篇 |
2017年 | 149篇 |
2016年 | 119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92篇 |
2013年 | 394篇 |
2012年 | 50篇 |
2011年 | 61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73篇 |
2006年 | 87篇 |
2005年 | 67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51篇 |
2001年 | 54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欺凌是一种涉及多类行为和多主体互动的群体过程,但是已有研究很少在同伴的群体互动和关系变化过程中研究欺凌相关行为的发展。尤其是受欺凌作为一种被动承受而非主动选择的行为结果,对其在同伴情境中的变化过程研究更为有限。本研究从青少年的友谊网络与其受欺凌的共变关系入手,采用纵向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来自26个班1406名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3个时间点(七年级末、八年级上学期末、八年级下学期末)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1)受欺凌影响群体内友谊关系的建立:受欺凌水平高的青少年更难以与同伴建立朋友关系(同伴回避效应),且更倾向于选择同样受欺凌水平高的个体作为朋友(同伴选择效应);(2)友谊关系影响受欺凌水平的变化:在群体中拥有更多朋友关系的青少年,其受欺凌水平会逐渐降低(同伴保护效应);但另一方面,拥有高受欺凌水平朋友的青少年,自己的受欺凌水平会随着时间呈增高趋势(同伴影响效应);(3)随着时间的发展,女生的受欺凌水平比男生更容易降低(性别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揭示了友谊网络和受欺凌的共变关系,为校园欺凌群体干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42.
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复原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调节聚焦量表和心理复原力量表对安徽、江苏、山东四所初高中92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均能够直接显著预测青少年心理复原力;(2)父母积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间接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3)父母消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防御聚焦间接负向预测心理复原能力。结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复原力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43.
基于抑郁的基因-环境研究范式,以30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网络成瘾与大学生抑郁两两显著相关;(2)网络成瘾在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 5-HTR1A基因rs749098多态性在该中介模型的直接路径和中介后半段起调节效应,具体表现为,相比携带C/G和G/G基因型个体,C/C基因型个体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负向预测更强,且携带C/C基因型的个体,即使是低水平的网络成瘾的都表现出更高的抑郁情况,而在高水平的网络成瘾的情况下三种基因型都表现出高水平的抑郁。 相似文献
944.
采用父母自主支持量表、自尊量表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对1888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考察青少年感知到的父亲和母亲自主支持的年级特点,并探查父母自主支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感知到父亲和母亲自主支持发展趋势一致,均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在初二时期出现拐点。(2)父亲和母亲的自主支持与青少年自尊及社会适应各领域的发展均呈正相关,而且父亲和母亲自主支持的作用不仅具有累加效应,还可以相互补偿。(3)自尊在父亲和母亲自主支持与社会适应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45.
抑郁症患者在工作记忆内情绪刺激加工的特点为倾向于加工与负性心境一致的材料, 被认为是抑郁症认知易感性的核心特征。目前研究者们围绕抑郁症工作记忆中央执行系统三个子功能的情绪刺激加工特点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 发现在更新功能上, 患者难以移除负性情绪信息, 且在正性信息的加工上存在缺损; 在抑制功能上, 患者难以抑制无关负性情绪信息进入工作记忆; 在转换功能上, 患者情绪材料转换困难的研究证据尚不充分。神经生理与脑成像的研究初步表明, 工作记忆中的情绪刺激加工与抑郁症患者背外侧前额叶和前扣带回的功能激活水平异常有关。未来研究需评估工作记忆三个子功能对抑郁症状的差异性贡献及在情绪刺激加工上的统一性, 并探究其随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 谨慎选取并评估不同情绪刺激材料指标的诱发效应及其对工作记忆功能的独特影响。在此基础上, 深入探究工作记忆内情绪刺激加工的神经机制, 为工作记忆偏向矫正干预的临床应用及其预期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946.
徐献军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23,44(7):56-59
从特伦巴赫的忧郁症类型者理论出发,基于特伦巴赫的文本,对忧郁症(即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病前人格和发病情境进行探析。患者病前人格的典型特征是秩序感的固着,即强烈地保持秩序井然的倾向与极高的责任感。此外,梳理了忧郁症的两个病因要素,即封闭和剩磁。忧郁症类型者会将其实存封闭起来,并认为:如果跨越实存的边界,秩序就会受到威胁。剩磁是一种很接近“无意义感”的感觉,而它很容易使忧郁症类型者产生内疚感和罪责感。最后,阐明了在后规训社会中的绩效崇拜如何孕育抑郁症的种子。
相似文献947.
基于质性研究方法,对青少年患抑郁症后父母认知行为改变、当前家庭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18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亲/母亲进行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揭示,青少年被诊断抑郁症后,尽管父母会反思与青少年抑郁症相关的家庭因素并发生相应的认知行为改变,但青少年家庭依然面临内外部困境,应发挥家庭、学校、社区、医院四方疾病管理体系的协同作用,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庭提供长期支持,促进青少年治疗和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948.
社会认同作为个体在群际和内群体层面的社会联结,总体上对抑郁产生了积极影响,表现为认同程度、认同重要性、认同群体数量以及认同变化的影响等4个方面。现有研究从需求、认知和行为层面探讨了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中介因素,并检验了身份认同动机和消极群体评价两个调节因素。社会认同视角下的4种理论分别从社会医治、心理资源、认同变化以及认同层次等不同角度解释了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心理机制。未来应厘清社会认同对抑郁的深层影响机制,重视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调节因素,及建构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能动-共生模型。 相似文献
949.
大脑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通道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不同感觉功能受损涉及抑郁发生的中枢机制,而基于不同感官通道进行适当刺激以及多感官联合干预也可能发挥显著的抑郁治疗作用。笔者以症状-脑区-机制-治疗为逻辑主线,首次系统梳理了五种主要感觉障碍人群的抑郁临床症状、抑郁神经机制以及基于感觉刺激的抗抑郁治疗。结果表明,不同感觉功能障碍对抑郁相关神经机制的影响可能表征了不同的抑郁病理,涉及神经元电活动(某些神经元放电和神经环路激活等)和神经生化改变(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发生、炎症免疫和HPA轴、神经激素和神经递质等),且主要发生在边缘系统及其附近脑区,涉及岛叶、颞叶、额叶等。因此,未来研究可聚焦于机体对不同感觉信息的提取,这将为人类抑郁的病因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50.
潜在增长模型已成为国外纵向研究的有力分析工具。通过对国外抑郁症状纵向研究及潜在增长模型应用研究的整理,发现患者抑郁症状的变化轨迹存在个体差异,但其中又存在相似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将抑郁症状的变化轨迹主要分为四种,早期症状快速减少、治疗期间症状缓慢平稳减少、早期症状减少后期出现反弹和症状未出现明显变化。通过总结该模型在抑郁症状研究领域的应用成果,了解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变化的情况,以期为我国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