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54篇 |
免费 | 580篇 |
国内免费 | 202篇 |
专业分类
673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107篇 |
2023年 | 144篇 |
2022年 | 122篇 |
2021年 | 185篇 |
2020年 | 334篇 |
2019年 | 322篇 |
2018年 | 269篇 |
2017年 | 354篇 |
2016年 | 343篇 |
2015年 | 228篇 |
2014年 | 280篇 |
2013年 | 844篇 |
2012年 | 188篇 |
2011年 | 218篇 |
2010年 | 195篇 |
2009年 | 241篇 |
2008年 | 303篇 |
2007年 | 262篇 |
2006年 | 249篇 |
2005年 | 218篇 |
2004年 | 197篇 |
2003年 | 165篇 |
2002年 | 151篇 |
2001年 | 119篇 |
2000年 | 108篇 |
1999年 | 97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贬损型幽默指包含贬损意味同时令人发笑的信息。释放论、优越论、失谐?解决理论与良性进犯理论尝试解释了其心理机制。贬损不一定好笑,群体身份和态度、接收者与贬损对象的心理距离以及人格、文化差异等均会影响幽默效果。贬损型幽默可以起到释放偏见与表达社会支配倾向的作用,对人际交往的作用则不一致。贬损型幽默的整合性过程模型串联描述了贬损型幽默的机制、前因和后效,可作为未来研究的框架。未来亦可继续探讨贬损型幽默的消极影响,以及其对群际关系和社会公平的潜在积极作用,并关注到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贬损型幽默。 相似文献
52.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2012,25(3):263-275
Aim: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coding a single session of her therapeutic practice with a client for her therapeutic intentions. Method and analysis: A session of counselling was audio-recorded, transcribed and coded for intentions using the Therapist Intentions List [Hill, C.E., & O’Grady, K.E. (1985). List of therapist intentions illustrated in a case study and with therapists of varying theoretical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2, 3–22]. Following this, the trainee's journal entry focusing on the training exercise was analysed using tools from the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Corbin, J.M., & Strauss, A.L. (200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London: Sage]. Findings: A core category of “Reflective learning: a process of ‘self-supervision’” was generated with four subcategories: (1) “experience of audio-recording a client session”; (2) “experience of transcribing a client session”; (3) “experience of coding for intentions”; and (4) “further reflections beyond the training exercise.” Discussion: Th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literature suggesting that engaging in exercises promoting reflection on practice is experienced as beneficial in training. Furthermore, they are broadly consistent with the suggestion that transcribing and coding a session of counselling and reflecting on one's therapeutic intentions in a paper can be a “profound training experience” [Hill, C.E., Stahl, J., & Roffman, M. (2007). Training novice psychotherapists: Helping skills and beyond.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44, 364–370, p. 368]. 相似文献
53.
成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对意图和结果信息的利用存在不稳定的现象。Cushman提出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认为当存在重大负性后果时,需要综合考虑意图和结果信息;而当不存在负性后果时,主要关注意图信息。本研究通过句式变化操控意图信息的明显性,分别考察了两组大学生在对道德情景进行判断时意图信息强弱变化所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对中性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突显负性意图信息后被试会增加道德谴责;(2)对负性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道德谴责程度没有因意图信息明显性的改变而发生显著变化。此研究结果表明,在行为结果为中性时,人们主要利用意图的信息做出道德判断,但此时对负性意图的谴责程度并不稳定,容易受明显性变化的干扰。 相似文献
54.
语言产生的句法启动效应在近20年得到较深入研究。那么, 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中, 句法启动效应具有相同的加工机制吗?近些年, 研究者考察了印欧语系语言理解中的启动效应, 但还存在较多争论。这究竟是句法效应, 还是策略或者语义效应, 是词汇驱动还是词汇独立的?而且, 这是人类语言理解的语系特性还是普遍特性?单独采用行为技术、眼动技术或者ERP技术很难为这些争论提供坚实的实验证据和较深入的理论解释。鉴于此, 本项目拟采用眼动和ERP结合的技术, 从心理学、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考查汉语句子理解的句法启动效应。通过分析眼动和ERP实验提供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证据, 本项目力图阐明和揭示汉语句子理解中句法启动效应的认知特点和机制, 检验内隐学习理论和论元结构理论在解释句法启动效应时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5.
现实治疗法的新进展——选择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理论是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应用现实治疗法的过程中发展的新理论,取代“控制理论”成为现实治疗法所有工作的基础和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人一生所做的都是综合行为,人唯一能够选择的是自己的行为。选择理论修正了基本需要、优质世界、综合行为等概念和内涵,强调内部控制,强调人的选择,否认心理疾病,重视关系的作用。文章介绍了选择理论产生的历程,阐述了它的主要内容以及在咨询中的应用,最后结合中国文化及咨询经验对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6.
《心理学报》2025,57(4)
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品牌拟人化沟通的方式进行品牌传播, 促进绿色消费倾向。本研究将基于习得可评估性理论, 探索品牌拟人化沟通对绿色消费倾向的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本研究共包含4个实验。实验1表明品牌拟人化沟通能够有效促进绿色消费倾向, 构建了从品牌拟人化沟通到习得可评估性到品牌环保价值敏感性再到绿色消费倾向的完整因果链。实验2界定主效应的边界, 发现相比于普通品牌, 主效应在绿色品牌情境中更显著, 再次验证主效应的理论逻辑。实验3分析了消费者动机类型(利己/利他)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当消费者利他动机被激发时, 品牌拟人化沟通能够显著地促进绿色消费倾向, 当消费者利己动机被激发时, 品牌拟人化沟通不会影响绿色消费倾向。实验4验证了产品类型(搜索品/体验品)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当产品类型为搜索品时,品牌拟人化沟通能够显著地促进绿色消费倾向, 当产品类型为体验品时, 品牌拟人化沟通不会影响绿色消费倾向。本研究拓展了品牌拟人化沟通以及绿色消费相关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7.
使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问卷”,要求566名学生对19名教师进行评价,对收集到的数据作不同的概化设计,包括t×i、(s:t)×i、(s:t)×(i:v)和(s:t)×(i:v)×o四种设计。基于概化理论,结合预算限制,统一LaGrange乘法公式,自行推导不同设计的最佳样本量公式,联合估计的方差分量,计算出不同设计的最佳样本量。结果表明:(1)LaGrange乘法统一公式表现出较强的通用性,能够适用于预算限制下各种概化设计;(2)评价场合是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3)(s:t)×(i:v)×o是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概化理论预算限制下最优概化设计;(4)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概化理论预算限制下,每位教师最佳评价学生人数为20人,每个维度最佳评价题目数为3题。 相似文献
58.
惯用语是比喻性表达的一种。对惯用语句法分析导致其字面意义的通达,对惯用语语义分析导致其比喻意义的通达,两种加工存在矛盾。针对这种矛盾,研究者提出惯用语理解的非建构观点、建构观点和关联理论假说。非建构观点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是比喻意义的直接提取;建构观点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词素发挥重要作用;关联理论假说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是寻求词素和整词最大程度的语义关联,以及语用过程中信息交流的最优功效。大量研究表明,不能简单的将惯用语加工的心理机制纳入统一模型内,惯用语加工受到材料和语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惯用语理解遵循多种心理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59.
心理理论是对他人心理状态进行推论的能力。考察心理理论的经典范式是错误信念任务, 而青少年和成人在这种任务上可能出现天花板效应。为了测量青少年和成人的心理理论, Valerie E. Stone和她的合作者设计了失言识别任务。征求了Stone意见, 对失言识别任务的提出、构成、使用进行了介绍, 说明了该任务相对于经典范式的优势; 与此同时, 分析了失言识别任务范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其效度指标问题, 与言语能力的分离问题, 失言识别任务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分离等。未来研究可以尝试编制失言识别任务的本土化的量表, 并利用其探讨年长个体心理理论水平发展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60.
利用标准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任务(DCCS),对76名智力正常的3~8岁聋童和78名3~5.5岁的正常儿童进行了对比测试,旨在考察聋童执行功能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结果发现,3岁组的聋童和正常儿童在DCCS任务上的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正常儿童在4~4.5岁时进入一个迅速发展期,而聋童要在6岁时才有快速的发展,到7岁后才相当于正常儿童5岁的发展水平,大约滞后2年。研究认为,造成聋童执行功能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1)语言符号系统和聋童特有的符号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2)聋童可能存在计划和灵活性的缺陷;(3)聋童可能存在命名和标识策略上的困难和注意机制的缺陷。结合关于聋童心理理论发展滞后于正常儿童7年以上的报道,心理理论发展和执行功能发展在聋童身上表现出较大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