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6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Research and theorizing on executive function (EF) in childhood has been disproportionately focused on preschool age children. This review paper outlines the importance of examining EF throughout childhood, and even across the lifespan. First, examining EF in older children can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EF is a unitary construct.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EF components, particularly as they are recruited for complex tasks, appear to change over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Second, much of the development of EF, especially working memory, shifting, and planning, occurs after age 5. Third, important applications of EF research concern the role of school-age children’s EF in various aspects of school performance, as well as social functioning and emotional control. Future research needs to examine a more complete developmental span, from early childhood through late adulthood, in order to address developmental issues adequately.  相似文献   
142.
Pre-emptive effort downplaying (PED) occurs when people publicly downplay their effort expenditure on test preparation prior to taking a test for the sake of managing the social evaluation of the self in the face of a challenging performance task. Thirty Asian Americans and 29 European Americans had two opportunities to publicly report their effort expenditure on a practice exercise. They also completed measures of self-evaluations and concern for performance before working on the practice exercise, and the self-evaluation measure again at the completion of the actual test. Only European Americans showed PED. Additionally, concern for performance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and mediated cultural variations in PE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3.
运用问卷法,对北京612名中小学生及其父母分别进行了儿童孤独退缩行为、自我概念及父母情感关爱行为测试,运用LISEREL软件对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情感关爱行为通过儿童自我概念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儿童的孤独退缩行为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父母情感关爱行为和儿童学业成就之间,儿童的学业自我概念也起到了明显的完全中介效果.从而支持了儿童自我概念在父母情感关爱与儿童发展间的完全中介地位.  相似文献   
144.
以432名初中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均存在显著的总体影响,其中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并且主要是通过认知策略和动机策略来产生;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但通过学习策略这个中介变量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成就目标定向主要是通过元认知策略对学习策略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5.
初一学生人格特征、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学生个性测验量表》和《学习适应性测验量表》为研究工具,以320名初一学生为被试,探讨初一学生个性因素、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初一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初一学生的个性因素中自控及情绪性因素和智力性因素对其学习成绩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学习适应性因素中学习期望和家庭环境对其学习成绩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研究同时认为,个性特征与学习适应性对初一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可能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146.
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成就目标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基础上,依据能力划分的两个维度-能力的界定维度和效价维度,Pintrich和 Elliott等人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成掌握-接近目标,关注于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完不成任务或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成绩-接近目标,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和胜过他人和成绩-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表现得比他人更差或更愚蠢4种类型。实证研究表明,四分法不仅完善了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而且也为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7.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凭智力测验对一个人的能力做出判断,并用之预测个体未来成就的高低。本文介绍了斯腾伯格(R.J.Stemberg)最近提出的“发展中的专门知识技能说”,认为智力测验和任何学业或职业成就测验一样,测的也是个体正在发展中的某种专门知识技能的暂时水平,其测验结果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能力,也不能用作预测。最后讨论了该学说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8.
高中生成就动机、物理学习成绩对其自我监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机选取高中生314名,采用量表和问卷法探讨了成就动机、物理学习成绩对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层次的动机,其自我监控能力不同,即高学习目标低成绩目标者监控水平最高,其次是高学习目标高成绩目标者,再是低学习目标低成绩目标者,最后是高成绩目标低学习目标者;2、物理学习成绩越好,中学生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49.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97,自引:6,他引:91  
本研究探讨时间管理倾向与学生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和主观幸福感三者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对重庆和成都两地三组1387名大、中学生(重庆312名中学生、339名大学生,成都736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时间监控观对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时问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是通过时间监控观来影响学业成绩。(2)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总体、一般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随着自我价值感抽象程度的降低,时间管理倾向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程度也就越大。(3)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积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时间管理的好坏可能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