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0篇
  2020年   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传承与融通--《老子》与《周易》中民族精神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与<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部经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智慧结晶.其中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性格与情操,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思维特质.<老子>上承<易经>之风,下启<易传>之理,以其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构建了与其"道"哲学相符合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在<易传>中得到传承与融通,两者互补互进,共同缔造了中国民族精神的灵魂,推动着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和积淀.这些民族精神则表现为"刚柔同构"的进取精神、"宽厚相得"的道德情怀、"中和为用"的和谐观念以及"重生利物并重"的人文理想,其中以"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贯穿始终,突出了中国民族精神最一般的特质与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2.
《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易学史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矛盾学说的演进历程.认为《易传》构建了阴阳矛盾学说的基本框架,是阴阳矛盾学说之源。从玄学易到理学易.阴阳矛盾学说得以进一步展开,而王夫之易学,则对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作了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63.
笔者曾著文研判了《周易》古经中的剥、豫、萃、咸、艮等五卦与中国传统医学萌芽期的关系。战国楚竹书《周易》问世以后,通过对其豫、咸二卦文字的考察,进一步揭示了此二卦所蕴涵的中国传统医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64.
高雨 《周易研究》2007,(6):22-28
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是现存最早的两汉象数易学文献,具有独一无二的文献价值。然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作为经学的解释文本是其所处时代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以两汉以来的象数易学及唐代易学中的"新义"反对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反映了唐代易学发展的新动向;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强烈地批判了王弼等玄学派易学"以无为本"的哲学观念,在整个易学哲学发展史中,成为沟通汉代易学与宋代易学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65.
马王堆帛书《缪和》是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六篇之第五种,内容丰富,价值颇高。但对于其中部分语句的释读和解释,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我们在各家整理注释本的基础上,在释读、诠释和分章上提出了几点个人看法,其中有些认识可能直接关涉到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66.
胡煦易学的河图洛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煦是清初著名易学家,治易兼采汉宋,融合象数与义理,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胡煦认为《周易》为传道之书,阐述天人合一之旨,而欲明周易所传之道,必须从研究河图、洛书开始。他认为河图、洛书同为伏羲画卦之资,反对以洛书为作《范》之具的观点。关于河图、洛书的关系,胡煦提出“河图合而洛书分,河图先天洛书后天”,“图为先天是流行之气,书为后天是对待之形”,批评先天对待后天流行的观点。基于河图先天的看法,胡煦提出“先天河图无拆法”,批评拆补之说,提出羲图文卦的观点。  相似文献   
67.
"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值得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本文借鉴梭罗和杜威两位美国思想家的智慧,对在《周易·系辞》中出现的"文"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文"体现了中国古代先哲对于真理锲而不舍的追求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而这不论是对于我们认识《周易》本身的价值,还是对中国当下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68.
在中国《诗经》学史上,郑玄的《毛诗传笺》久负盛名。尤其是他利用由古代礼义与礼例对《诗》作了制度化的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孔子以来说《诗》的重要发展。然而,作为郑玄《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的"以易笺诗",却常为世人所忽略。本文通过对《郑笺》与《易注》的梳理与论证,指出郑玄以《周易》卦爻象与《易传》笺《诗》,虽然大多是片断的,不连贯的,有的甚至是随文引申有感而发,但是他借助《周易》话语,运用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理论表述自己对《诗》的理解,丰富和深化了《诗》学的"比兴"手法、"天命"观念与讽喻功能,为我们展示了汉代《诗》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动向。  相似文献   
69.
"观"在《周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艺术上,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和仰观俯察的审美观照方式对艺术欣赏和创作影响深远,同时又是一种道德完善和理想人格的修养过程。另外,在"观"中还体现了尽善尽美、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些都对中国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生存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和本体,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存包括变化、生长和元。变化是品物流形;生长是有序的变化;元是生长的基础。乾坤为元,万物始生。阴阳感应催动了生长和变化。生长是元之生长与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