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1.
伏羲画卦的神话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剑 《周易研究》2004,(1):10-14
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与<易·系辞>宇宙生成模式的对照考察,认为,伏羲导源于"混沌"、"元气",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伏羲即是"太极".伏羲创世神话是原始哲学关于宇宙生成论的原型.<易>关于"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概念和对宇宙生成的概括认识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的,是把神话中的宇宙观抽象化、逻辑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12.
颜氏之儒是颜回及其弟子所形成的学术群体.颜氏之儒作为传道之儒,继承和拓展了孔子天道性命的形上智慧,以自强不息、奋进不已作为人生信条,追求用行舍藏、乐天知命的人生境界,向往没有战争,没有纷争的大同社会.从颜氏之儒特征来看,它与<系辞>、<大象>、<彖传>、<文言>有着内在的联系,<系辞>、<彖>、<象>、<文言>、<序卦>有可能是颜氏之儒的作品.  相似文献   
613.
王畿易学认为易之体用不二,易为心易,太极为心之极,反对以易为书、泥于言象;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良知易说,视<周易>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境界的典籍,在修养方法上力倡先天之学,而以自然为宗.王畿易学是宋明时期陆王一路下来心学派易学思想最根本和最集中的体现,对传统易学起到一种解构的作用,是陆王心学在其本质上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14.
王宗传作为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启者之一,继承义理派传统,提出理乃所以为象者、数生于理、理寓于数、《易》乃假蓍龟之神发明人心之神等观念。体现了他重义理而不废象数的易学观。其易学观体现了当时儒者传承华夏文明正统的学术旨归。  相似文献   
615.
诸子之学皆渊源于《易》。就儒家而言,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以此为参照,考诸《易经》,不难发现,儒家思想的许多内容,如和合精神、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内圣与外王相统一的思想等,皆可在《易经》中见其端绪。  相似文献   
616.
我国古代的预测学,主要由原始占卜术、《周易》占筮学、术数学三部分组成。由于落后生产力条件的制约,我国历代的预测学术在各种政治决策中都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学术文化对政治决策的影响为视点,分别从三个方面梳理和论证古代预测学术变异发展的脉络及其决策功用:原始占卜术对上古政治决策的左右;《周易》原理在政治决策中的功用;易学术数的发展对政治决策的影响。文中对易学与术数关系研究方面存在的个别问题,也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617.
邵雍《伊川击壤集》中的哲理诗具有知识型架构,不仅关涉象数的推演,而且也有易学义理的申言。其中既包含对邵雍易图体系、“元会运世”说的诠释,也涉及《周易》卦象意义的阐发,非常常由卦象意义引发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邵雍的心性之咏显示了参透天人的恢宏心宇,观物之吟则表述了观物心得,充满了辩证思维特色。他以卦象入诗使诗歌的哲理意义得到深化,同时使玩易成为融哲学与艺术于一体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618.
道教劝善书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教化书 ,其中所述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仅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且还进一步推广到调节人与动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主张自然界生命的平等性 ,倡导“贵生”的生命情怀 ,提出“是道则进 ,非道则退”的生态伦理行为准则 ,从而形成了具有神学特征的以生命为中心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619.
言语指导对实验操作技能形成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胜利  周爱保  何沛 《心理科学》2004,27(6):1330-1333
本研究以112名中师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后测实验设汁,选择中和滴定作为实验操作任务,探讨了言语指导对实验操作技能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言语指导能明显地促进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形成,特别是在实验操作动作的自动化方面。  相似文献   
620.
In my recent article, I addresse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 potential categorical exclusion of decisionally impaired patients from non-therapeutic medical research would be in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Justice as Fairness. I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 categorical exclusion of decisionally impaired persons from relevant research projects may collide with Rawls’s understanding of Justice as Fairness. Derek Bell has criticized my paper by denying that it is legitimate to apply Rawls to this bioethical problem. In my restatement I try to show that an extrapolation of John Rawls’s thought to such bioethical cases is possible, because Rawls himself has written that his orientation towards decisionally non-impaired persons is an idealized situation that allows extrapolations. In a second part I try to show that Bell hasroughly misunderstood my concept of “presumed consent” which I make a prerequisite for the legitimisation of research on decisionally impaired persons. In using advance consent as a proposal for resolving the problem, Bell has indirectly confirmed my approach because he is using a similar construct of consent, which operates with similar hypotheses and probabilities of error. I see here no categorical difference between Bell’s conclusion and my discussion. Thus, Bell’s reply does not represent a refutation of my thoughts, but rather it is a para phrased confirmation of my central theses. I conclude by showing the relevance of Rawls, pointing out that the discussion between Bell and me illustrates how Rawls’s concept of reflective equilibrium is an appropriate approach to finding a solution to this bioethical problem.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