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8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90篇
  110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亲密关系中的日常冲突及其解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亲密关系中的日常冲突常常会影响关系的质量,解决不好可能会导致关系恶化。本文回顾了亲密关系冲突研究的进程,特别对亲密关系日常冲突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冲突中的行为、解决冲突的方式等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82.
组织与个人面临的许多决策,既无纯粹获益,也无纯粹损失,往往需要同时对未来不同时间点的损益加以权衡,这类损益兼具的决策称为混合跨期决策。过往研究通常沿用纯粹获益或损失跨期决策的理论框架,缺乏与混合跨期决策相匹配的理论建构和决策过程探索。基于此,本研究从趋近-回避动机理论出发,探索动机冲突影响混合跨期决策的过程机制。研究1拟探讨混合跨期决策中动机冲突特点,及其与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2则计划分别操纵影响动机冲突程度的内源性因素(得失金额的相对差异程度)和外源性因素(资源有限程度),试图揭示动机冲突程度与混合跨期决策之间的因果链条。研究3拟采用鼠标追踪技术,基于决策过程指标进一步探索动机冲突影响混合跨期决策的过程机制。我们预期该研究结果有利于从动机冲突视角揭示并建构混合跨期决策的作用机制,同时也将为涉及混合跨期情境的企业管理和个体消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83.
目的:采用大数据技术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索疫情期间青少年长时间与父母相处的条件下,亲子冲突的演变特征。方法:利用Python3.8编写程序,以“亲子冲突、初中生、高中生、青少年、冲突、父母、与父母冲突”等为关键词在微博平台上搜索个人发布的内容,经数据整理,选择286条微博文本纳入文本分析,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辅助编码。结果:亲子冲突的表达包含了冲突诱因、冲突类型、冲突领域,和冲突管理策略等四个方面的特征。结论:研究建构了冲突诱因、冲突领域、冲突类型和冲突应对策略之间的关系模型。亲子冲突的发生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由于家庭功能失调引发的亲子互动方式异常。亲子冲突发生以后,取积极应对策略有助于家庭功能的良性调节。  相似文献   
884.
再探猜谜作业中“顿悟”的ERP效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顿悟问题(字谜)解决中提供答案后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250~400 ms内,“有顿悟”和“不理解”比“无顿悟”的ERP波形均有一个更为负向的偏移。在“有顿悟—无顿悟”和“不理解—无顿悟”的差异波中,这个负成分的潜伏期约为320 ms (N320),地形图显示,N320在中后部活动最强。进一步对“有顿悟—无顿悟”差异波作偶极子溯源分析,发现N320主要起源于扣带前回(ACC)附近。这似乎表明,N320可能反映了提供答案瞬间新旧思路之间的认知冲突,但是却不能真正揭示顿悟问题解决中思维定势的成功突破以及“恍然大悟”所对应的独特脑内时程变化  相似文献   
885.
强迫症病理的认知–行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行为领域对强迫症(OCD)的病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功能失调性信念、应对策略及中和行为对强迫症的发生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强迫症的安全动机模型把强迫行为归因于安全动机系统不能产生停止安全防卫行为的信号, 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表明, 在做停止强迫行为的决策时, 强迫症患者依赖于主观停止标准, 导致决策困难, 延长了强迫行为持续的时间。通过整理近年来此领域的研究, 认为趋–避冲突存在于一些强迫症患者中, 且可能是导致强迫症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86.
Children's Emotional Security in the Interparental Relationshi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societal premium placed on understanding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children from high-conflict homes, emotional security theory aims to understand precisely how and why interparental discord is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ne of its main premises is that interparental discord increases children's vulnerability to mental illness by undermining their sense of safety or secur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parental relationship. In this article, we highlight the main assumptions of a new ethological formulation of emotional security theory and its predictions and findings regarding the organization, precursors, and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emotional insecurity. We conclude with a synopsis of the value of the new formulation for future work.  相似文献   
887.
青少年和母亲知觉的差异及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从辽宁辽阳市选取605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高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及其母亲为被试,探讨青少年与其母亲对父母冲突知觉的差异,以及这种知觉差异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要求青少年和其母亲分别报告父母过去一年中在10个方面的冲突频率,同时要求青少年报告自己在过去一年中20种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知觉明显比母亲消极,但是到了高中.两者知觉的差异不再明显;青少年与母亲在指向父母自身冲突方面的知觉差异大于指向孩子的父母冲突方面两者的知觉差异;青少年知觉到的父母冲突多于母亲知觉到的父母冲突的人数比例高于青少年知觉到的父母冲突少于母亲知觉到的父母冲突的人数比例;青少年与母亲对父母冲突知觉的差异会增加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88.
The failure to recognize the influence of two distinct forms of moral norms can lead to the misattribution of moral behavior to egoistic motives. This is illustrated in the research of Batson and his colleagues (e.g., Batson, Kobrynowicz, Dinnerstein, Kampf, & Wilson, 1997). They reported the appearance of moral failure and hypocrisy motivation in several experiments employing essentially the same “zero-sum” experimental situation. They cited as evidence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participants’ apparently self-serving private acts and their subsequent public ratings of the morality of what they had done as well as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most” moral way to behave. The research reported here supported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that located the experimenter’s implicit and explicit instructions as the source of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private acts and their public ratings. The findings confirmed the hypothesis that Batson and his colleagues had not merely made moral norms “salient”. They had actually presented their participants with contradictory “demands”: explicitly inviting them to meet the norm of justified self-interest in private but then give public lip-service to the experimenter’s instructions as to a supererogatory way to behave. When either of the demands was removed, the “hypocrisy” no longer occurred.  相似文献   
889.
冲突控制的神经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类认知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能根据知觉选择、反应偏向以及实时更新的情境信息调节自身以适应特定的任务,使这种适应性得以实现的认知过程就是认知控制。该文简述了冲突控制的界定、实验范式、冲突的种类等方面,尤其详细介绍了冲突控制神经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