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3篇 |
免费 | 107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53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采用自创的“固定样例”程序,利用自行设计的两种不同任务的图形推理材料,研究了小学儿童假设检验策略的发展。550名不同年级的被试参加了本研究:结果发现,在该研究条件下:(1)答案存在多种可能性的任务Ⅰ明显难于答案确定的任务Ⅱ;(2)小学儿童假设检验能力随年级提高而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因任务不同而不同;(3)随着年级的提高,小学儿童使用的不成功策略逐步下降,成功策略显著上升,但这也受任务不同的影响;(4)固定样例程序较好地克服了变化样例程序所带来的假设检验研究的缺陷。 相似文献
93.
介绍了近年来语言和颜色范畴知觉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特别是颜色范畴知觉效应的偏侧化、婴幼儿颜色范畴知觉的特点等。同时指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如颜色范畴知觉效应偏侧化与语言的关系、右脑语言优势者颜色范畴知觉的特点、颜色加工脑区和语言加工脑区之间的关系以及婴幼儿颜色范畴知觉特点的追踪研究等。 相似文献
94.
A pharmac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sistance-to-change hypothesis of response strength.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S L Cohen 《Journal of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1986,46(3):363-379
The effects of d-amphetamine sulfate, sodium pentobarbital, haloperidol, and cholecystokinin-octapeptide were examin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Nevin's (1974, 1979) resistance-to-change hypothesis of response strength. In three experiments, rats' responding was reinforced by delivery of food under chained random-interval 30-s random-interval 30-s, multiple fixed-interval 30-s fixed-interval 120-s, or multiple random-interval 30-s random-interval 120-s schedules. Each rat received several doses of each drug and changes in response rate were measured. The resistance-to-change hypothesis predicts greater disruption of response rate relative to baseline in the initial component of the chained schedule and in the 120-s component of the multiple schedules. In the chained schedule cholecystokinin-octapeptide produced greater reductions in response rate relative to baseline in the initial component. However, no differences between components were observed with haloperidol or sodium pentobarbital, and high doses of d-amphetamine reduced response rate in the terminal component relatively more than in the initial component. In the multiple schedules either no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components or response rate was reduced more relative to baseline in the 30-s component. The data fail to support the notion that drugs may be viewed within the same context as other response disruptors such as extinction, satiation,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alternative reinforcement. 相似文献
95.
Pigeons responded in a successive-encounters choice procedure in which accessibility of the less profitable of two outcomes varied either in terms of probability of encounter or search time to encounter (keeping search time to the more profitable outcome constant). When the less profitable outcome was made more probable its acceptance became more likely. However, when search time to encounter the less profitable outcome was shortened, its acceptance became less likely. Both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elay-reduction hypothesis and with an optimality model developed for application to the successive-encounters choice procedure. 相似文献
96.
97.
句子加工中的语义P600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句子加工领域的研究中,一般认为,N400效应与语义加工有关,句法违反通常引发P600效应。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句子语义违反时也引发了P600效应,即语义P600效应。对语义P600效应的诱发原因及其功能意义,目前有三种代表性的解释:监控说认为,P600效应是由语言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引发的,反映了认知监控系统对可能出现的加工错误的检测与解决;而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认为语义P600效应反映的是句子理解过程中两条通路之间出现冲突时的持续分析;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则用新的句子加工模型来解释语义P600效应,认为语义P600效应与句法违反引发的P600效应产生于句子加工的不同过程。 相似文献
98.
亲社会属性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研究者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大多数关于亲社会性的理论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人类本能地自私, 亲社会行为是对自私进行反思控制的结果。亲社会性直觉模型却提出了相反的假设, 认为在许多情况下, 亲社会行为不需要主动控制自私冲动, 它本身就可以以直觉的(或冲动的)方式出现。亲社会性自动化的行为特征、奖赏寻求的神经特征, 以及儿童亲社会性的早期发展都为亲社会性直觉模型提供了支持性证据。社会启发式假设可以对个体的直觉亲社会性进行解释, 并从情境和个体两个方面对影响直觉亲社会性的因素进行了预测。这不仅为研究者重新思考亲社会行为的根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也为未来研究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
睾酮是一种可以在男性的睾丸间质细胞、女性卵巢和胎盘的皮层细胞中合成并分泌的雄性激素, 它可以调节个体的各种生理、形态和行为过程, 对个体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表明, 睾酮与社会行为的关联存在双向性, 睾酮可以调节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可以反馈并进一步影响睾酮水平。我们将关注点聚焦于睾酮与人类攻击行为之间的关联。早期研究发现, 高睾酮水平个体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 近期的研究根据挑战假设理论模型和生物社会地位模型得出, 人体内的睾酮水平对竞争性相互作用具有高度反应性。此外, 通过对大量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我们总结出睾酮水平的变化可以通过增强杏仁核的反应性或减少前额叶皮质-杏仁核功能耦合来影响攻击行为。未来的研究者应考虑其他激素(如皮质醇)和人格特征调节睾酮和人类攻击行为之间关系的潜在作用, 以及相关的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