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04篇
  52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本研究通过变化计算机屏幕呈现的物理特性(前景和背景颜色)控制场合因素,操纵词对的呈现次数(实验一)及双字词的加工水平(实验二)控制项目强度,考察了线索相对强度与再认场合效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项目呈现次数对再认场合效应无显著影响;(2)项目加工水平对再认场合效应有显著影响,深加工项目的激活对场合效应发生了掩蔽。最后,在回顾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对上述结果的成因及潜在变量的影响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02.
Because assignment completion is often reinforced, researchers have posited that when students work on assignments with many discrete tasks (e.g., 20 mathematics problems), that each completed discrete task may be a conditioned reinforcer (e.g., Skinner et al., 1999). If the discrete task completion hypothesis is accurate, then relative task completion rates should influence choice behavior in the same manner as relative rates of reinforcement. In the current study, previous interspersal research was combined across experiment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problem completion rates (RPCR) and choi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tching law (Herrnstein, 1961, 1970).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discrete task completion hypothesis and suggest that interspersing additional brief tasks enhances interval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implications of the current study and the discrete problem completion hypothesis are discussed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203.
One of those features that set human societies apart from animal societies is the use of language. Language is a vital part of every human culture and is a powerful social tool that we master at an early age. A second feature of humans is our ability to solve complex problems. For centuries philosophers have questioned whether these two abilities are related and, if so, what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i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ast century psychologists joined this debate and it is a topic that is currently generating a lot of research. Another factor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is the role of culture. When we study a language from another country we see that it is not just the words and grammar that are different but th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as well. Even the ideas of that culture and the way of dealing with life can be different. There are a number of views on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But here we are going to explore one of those views, the linguistic relativity hypothesis (LRH), concerning that the language a speaker uses influences the way the speaker thinks.  相似文献   
204.
徐展  李毕琴 《心理学报》2009,41(9):802-811
工作记忆中的反词长效应(reverse word-length effect)指在对长词和短词混合的词表进行即时序列回忆时, 独立长词回忆成绩优于独立短词的现象。以汉字词语为材料通过3个实验探讨反词长效应的机制。实验1采用纯粹词表和长短词混合词表, 既得到纯粹词词长效应, 也得到独立词反词长效应。实验2削弱了长短词之间的词长差异, 结果独立词反词长效应消失, 且独立词回忆成绩优于纯粹词。实验3设计了视觉延迟条件, 得到与实验1类似的结果, 只是独立词反词长效应有所削弱。三个实验的结果并不一致, 无法用现有的语音回路理论或SIMPLE理论进行很好地解释, 理论的整合与创新显得非常重要。因此, 提出多重编码以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方式进行平行加工的观点进行更完整地解释。  相似文献   
205.
张锋  黄希庭  郭秀艳 《心理学报》2009,41(3):233-241
先前研究发现,时序判断任务在启动的靶刺激先出现时出现了重复启动效应的反转,这是以往的理论所不能单独解释的。通过两个实验对我们提出的双加工表征匹配调节假说加以实证检验,实验结果支持了该假说。因此,双加工表征匹配调节假说能较完整地综合解释时序知觉重复启动效应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6.
陈曦  胡静静 《心理科学》2012,35(5):1065-1070
采用图-词分离呈现及眼动技术探讨在延时命名条件下图-词干扰效应发生的位置。结果发现:(1)延时命名图片时,仍出现图-词干扰效应和频率效应;(2)与命名干扰词相比,命名图片时图片的回视率高,注视时间长;(3)图片的注视时间也出现频率效应和图-词干扰效应。这说明即使在延时命名图片的条件下,目标词汇仍需要再次激活,频率效应和图-词干扰效应是发生在词汇化过程中,反驳反应排除理论的图-词干扰反应选择阶段的观点,支持了词汇化选择竞争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7.
群际接触理论——一种改善群际关系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群际接触假说基础上形成的群际接触理论表明, 群际接触具有改善群际关系、减少群际偏见的作用。围绕群际接触理论的最新研究拓展了研究对象, 研究了群际接触对外显和内隐偏见的降低作用, 间接接触的作用也开始被重视。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作用机制涵盖依存关系、群际互动、情绪因素和认知因素四个方面。在对平等的地位、共同的目标、群际合作以及权威、法律的支持几个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跨群体友谊的重要性。在未来的研究中, 需要注意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完善群际接触理论的理论体系, 对不良的群际接触予以重视, 并注意与其他相关理论相结合, 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审视群际接触理论。  相似文献   
208.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和探测——再认范式探讨了时间距离对记叙文倒叙信息表征的影响。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实验1考察了在近时间距离条件下读者如何表征倒叙信息,结果发现读者会根据时间顺序,把倒叙信息整合到他们的表征中去,支持时间顺序假设;实验2考察了在远时间距离条件下读者如何表征倒叙信息,结果发现读者会根据文本叙述顺序,将倒叙信息作为背景信息整合到该事件中去,支持背景假设。上述结果表明,时间距离是影响读者如何对倒叙信息进行表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9.
吕小康 《心理科学》2012,35(6):1502-1506
假设检验思想的提出者Fisher与Neyman–Pearson在统计模型的方法论基础、两类错误的性质、显著性水平的理解、以及假设检验的功能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 使得心理统计中最常用的原假设显著性检验模式呈现出隐含的各种矛盾, 从而引发了应用上的争议。心理统计不仅需要检讨现有检验模型的模糊之处和提出其他补充性的统计推论方式,更应注重反思心理统计的教育传统, 以建立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统计应用视野, 使心理统计为更好地心理学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210.
摘 要 本研究使用ERPs技术考察隐喻句与本义句理解时程的异同,以研究汉语隐喻的理解机制。以句尾范式向被试随机呈现本义句、熟悉隐喻句、新奇隐喻句及错误义句各50句,被试的任务为判断每句话是否有意义。结果显示:两种隐喻句诱发的N400波形与头皮分布情况和本义句无明显差异,且两种隐喻句诱发的N400波幅高于本义句。本研究结果证明汉语隐喻义和本义理解的认知机制类似,支持隐喻理解的平行加工假说,且加工隐喻义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