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1篇
  41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21.
自然概念语义特征提取的范畴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烨  傅小兰 《心理科学》2006,29(2):286-289
本研究采用概念特征自由列举实验范式,考察三类范畴(动物、自然食物、人造物)自然概念的语义特征提取反应时间的范畴效应。结果表明,⑴语义特征提取的反应时间存在范畴效应:提取动物特征的时间显著短于提取自然食物特征的时间,提取自然食物特征的时间显著短于提取人造物特征的时间;⑵三类范畴的特征提取时间模式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先是显著降低(第1到第2个特征),然后持续升高(第2到第10个特征)。语义特征提取的范畴效应反映了语义记忆组织的范畴特异性,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特征提取时间与特征类型、关联特征、独有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深入揭示语义特征提取范畴效应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322.
周欣  王烨芳  王洛丹  王滨 《心理科学》2006,29(2):341-345
本研究对54名大班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和理解能力进行了跟踪调查。一年中三次面试结果表明,约85%的儿童(M=5:10)能运用书面数符号来表征30个以上的物体的数量。至大班末,94%的儿童(M=6:4)能运用书面数符号来表征100个以上物体的数量。大班末儿童对20以内书面加法运算成绩好于20以上书面减法运算,他们在遇到需进位和借数的加减运算时会有困难。6岁儿童在对加减运算式表征中的符号-实物的转换上有困难,儿童书面数符号表征、书面加减运算及对书面加减运算式的表征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大学附属幼儿园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大班上学期好于为一般居民服务的幼儿园儿童,但无显著差异;在大班末期,为一般居民服务的幼儿园儿童的得分反超大学附属幼儿园儿童的得分,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23.
本研究以一、三、五年级小学儿童为被试,探查小学儿童在不同学习模式下空间概念的发展情况。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学习模式下,儿童的认知发展呈现不同的趋势;(2)随认知任务难度的增加,不同学习模式的成绩出现差异;(3)不同学习模式下,不同难度任务的成绩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24.
概念不仅仅是归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到最近对概念大量的研究还是在归类方面,但归类仅是概念诸多功能中的一种。文章认为通过归类的学习还不能有效地理解概念,或概念的其他功能。原因是概念具有多重功能,它们交互作用影响概念的结构和加工过程;孤立地研究概念的单个功能可以使人理解某个特定功能的认知过程,但是却阻碍人们发现概念共同的多重功能的认知过程。由此认为概念应该在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功能背景之下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25.
The German theory of education refers mainly to what is called Bildung. The historical sense of Bildung is not cultivaion, but cultivation for inwardness. This concept has two sources, the neo-platonic inner soul on one hand, pietistic pie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article shows that these sources had been part of European discussions b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s after 1750. So the German concept of Bildung, famous for the German Sonderweg in culture and politics, had been composed out of non-German sources. The nationalizaiton of inwardness began at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was established in 19th century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326.
Japanese monkeys were trained to form the sameness-difference concept. In Experiment 1, four monkeys were trained with two colors to discriminate matching stimulus pairs from nonmatching pairs by reinforcing only lever-pressing responses to matching pairs with a variable-interval schedule. Three monkeys showed successful transfer of this discrimination to two new colors, thus demonstrating that some Japanese monkeys are able to form this relational concept from a minimum number of stimuli. In Experiment 2, two monkeys were trained, in a Yes/No procedure with three colors, to press one lever under matching pairs and another lever under nonmatching pairs. Poor transfer performances to three new colors suggest that simultaneously establishing two different response patterns to matching and nonmatching pairs is ineffective in forming the concept. In Experiment 3, the amount of transfer to three new colors after mastering a standard three-color matching-to-sample task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a modified task in which correct responses were reinforced with a within-trial variable-interval schedule. All three monkeys showed greater transfer with the modified procedur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variable-interval schedule adopted within trials is effective in forming the sameness-difference concept.  相似文献   
327.
该研究通过3项系统实验探讨了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儿童视野、掌握和应用“零”概念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儿童对“零”概念的理解、应用“零”进行加减运算、乘除运算的能力都是不断提高的。但是。对于把“零”作为除数或被除数的理解要落后于将其作为乘数或被乘数使用的理解。最后,综合三项实验结果进行了总体讨论。  相似文献   
328.

首先,以叙事学、人类学、叙事医学三个学科领域的界定与分析来厘清叙事概念。其次,在此基础上指出叙事医学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适应性不同、平行病历工具的运用不宜脱离临床情境、对反思性写作进行反思、对叙事走进医学的质疑与反思等。最后,提出中国叙事医学高质量发展的可能路径:叙事病历研究构成临床实践落地的重要起点、构建中国主体的叙事医学教育框架、跨学科多向度的综合实践意义重大等。

  相似文献   
329.
在中医现代化研究中,必然要涉及到中西医概念\"对应理解\"问题。现实情况中,中西医概念的\"混淆理解\"\"概念不对等\"等逻辑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中医的概念能否找到最恰当对应的现代医学概念,这既影响到研究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又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可推广性。这些研究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也包括中医临床研究和各种实验室研究,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研究人员补齐短板,了解形式逻辑中概念逻辑的基本规则和要求,汇通中西医学理论,加深对中医基础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精准理解。  相似文献   
330.

运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对父母激活的概念、属性特征、替代术语和相关术语、先决条件和影响因素、结果和意义以及测评指标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在儿科护理领域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概念属性包含信念、知识、能力和信心4个维度。先决条件和影响因素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孩子病程长短和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是否为父母提供激活干预措施等。结果和意义包括提升患儿健康相关结局、提升父母照护孩子的信心、减轻父母心理压力以及促进卫生系统和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澄清父母激活这一理念的内涵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对其的了解与重视,为后续父母激活干预措施的提出和践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