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25篇 |
免费 | 187篇 |
国内免费 | 68篇 |
专业分类
248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67篇 |
2022年 | 64篇 |
2021年 | 94篇 |
2020年 | 133篇 |
2019年 | 105篇 |
2018年 | 113篇 |
2017年 | 123篇 |
2016年 | 113篇 |
2015年 | 106篇 |
2014年 | 127篇 |
2013年 | 374篇 |
2012年 | 81篇 |
2011年 | 140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111篇 |
2008年 | 98篇 |
2007年 | 80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67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生命知觉是人们将客体自动加工为可以相互作用的生命体的认知过程。ASD者基于运动线索的生命知觉的研究方法包括追逐检测范式、运动特性参数化范式和因果知觉范例。其生命知觉的异常主要表现为运动信息整合能力不足、社会因果知觉缺陷以及对高复杂度运动的神经追踪较弱。相关理论假设从神经病理、认知加工及脑结构和功能障碍层面进行解释。未来应提升研究方法的生态效度,推进追踪与系统化研究,促进相关干预方案的开发。 相似文献
993.
采用父母冲突儿童知觉量表(CPIC)、父母关系安全感量表(SIS Scale)和社交焦虑分量表调查480名高中生,运用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探索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威胁知觉和情绪不安全感在父母冲突水平与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的序列中介作用。本研究同时检验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发现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威胁知觉对其情绪不安全感的不同维度存在不同影响,从而更为完善地揭示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内部机制。具体来说,父母冲突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通过威胁知觉的中介作用;通过情绪不安全感,特别是消极表征的中介作用;通过依次影响威胁知觉和情绪不安全感(特别是消极表征和情绪失调)而正向预测青少年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歧视对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以及应对方式和自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从公立学校选取525名北京儿童、从流动儿童主要来源地的农村选取568名农村儿童作为被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测查了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交焦虑、孤独感、抑郁)、应对方式和自尊。研究发现: (1) 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社会歧视在学校类型、流动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得分显著高于公立学校的, 流动性高的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性低的, 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也不存在学校类型与性别和流动性的交互作用; (2)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学校类型和流动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女孩、来自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流动性高的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与之相对应的被试, 除在社交焦虑和抑郁上存在学校类型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外, 在孤独感上不存在学校类型和流动性的交互作用; (3) 不同类别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孤独感上最差; (4) 除消极应对与自尊、积极应对与抑郁相关不显著外, 歧视、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自尊两两之间都相关非常显著; (5) 歧视知觉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也通过应对方式和自尊对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自尊不仅在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也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95.
996.
已有研究表明, 音乐训练能提高成人对普通话声调范畴感知的能力, 此种训练能否增强幼儿对声调范畴感知的能力?训练效果是否受到训练时间长短的影响?本研究对幼儿园4~5岁幼儿进行音乐训练, 共40人, 分成音乐组和控制组, 每组各20人, 追踪考察音乐训练和训练时间长短对幼儿声调范畴感知能力提升的影响。实验采用前测-中测-后测设计, 对音乐组开展每周3次, 每次30分钟, 以小钟琴演奏为主的音乐训练; 控制组不进行任何有组织的训练活动。结果发现, 12个月音乐训练提升了幼儿对声调范畴感知的程度, 表现为音乐组幼儿范畴边界宽度显著小于控制组, 而训练6个月时, 该优势并不显著。此外, 12个月音乐训练还加强了幼儿区分范畴内刺激声学差异的敏感性, 而对范畴间刺激的区分能力无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支持了音乐学习的歌剧理论(OPERA), 音乐训练具有跨域迁移作用, 可提升4~5岁幼儿对普通话声调范畴感知的能力, 但只有长期持续的训练才可能真正提高幼儿的音高精细化加工水平。 相似文献
997.
研究了数字概念大小判断任务中的无意识语义启动效应。被试为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 5 6名。仪器为 pentiumIII高分辨率计算机 ,程序用E prime心理实验软件系统编制而成。在实验一中 ,用信号检测论技术发现 ,当启动数字呈现为 30ms时 ,被试是不能觉知到启动数字的 ;在实验二中 ,启动数字和靶数字使用相同的刺激序列 ,用MANOVA分析了启动数字和靶数字属于不同字体时的启动效应 ,发现启动数字对靶数字加工有促进或抑制作用 ;在实验三中 ,启动数字和靶数字使用两个不同的刺激序列 ,同样发现类似的启动效应。实验证据提示 ,无意识知觉能够达到语义水平上的加工 相似文献
998.
采用时距二分任务,探讨聋生在视觉通道的1s以下和1s以上时距知觉的特点。结果发现,在1s以下条件下,聋生时距判断准确性低于普通学生;聋生CNV峰值与LPCt波幅低于普通学生,CNV潜伏期短于普通学生,LPCt峰值潜伏期长于普通学生。在1s以上条件下,聋生时距判断准确性高于普通学生;聋生N1、P2、CNV与LPCt成分各项指标与普通学生均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听觉丧失损伤了聋生1s以下的时距记忆与决策过程,支持了普遍缺陷假设;但听觉丧失未对聋生1s以上时距加工产生显著影响,支持了感觉补偿机制。因此,时距长度在听觉丧失对视觉时距知觉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为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模型提供了新的支持证据。 相似文献
999.
记忆在幼儿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幼儿知识的掌握,语言的学习,技巧的培养,以至个性的形成,都与记忆活动密切联系。国内外关于幼儿记忆的研究,主要限于有意与无意识记,机械与意义识记,形象与语词记忆等方面,很少从不同感觉道输入信息来进行比较。有的实验虽然涉及到不同感觉道的记忆,但被试者都是7岁以上的儿童,如斯梅德利(Smedley)和三岛、横尾等人的研究。为了全面了解幼儿的记忆发展水平,我们设计了关于幼儿不同感觉道记忆的实验研究,试图通过对幼儿各个感觉道输入信息来全面测查幼儿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动觉和触摸党的记忆水平,了解其发展规律及特点,以便为幼儿记忆的理论研究提供实验数据,为幼儿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