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0篇
  免费   368篇
  国内免费   67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489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陈宁  卢家楣  汪海彬 《心理科学》2014,37(4):930-935
以教师预测学生的情绪为例,考察人际间情绪预测中是否存在样例锚定效应。两个实验分别采取自由回忆和样例启动范式操纵样例锚,并请教师预测典型教育情境中学生的情绪反应。结果发现,样例中学生的情绪越强烈,教师预测学生的情绪也越强烈,预测的准确性越低。可见,在教师预测学生情绪这样的人际间情绪预测过程中,存在样例锚定效应,但只有典型的样例锚才能促进情绪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72.
通过对标签所承载的表层类属知识和深层概念知识进行区分,考察了知识对成人归纳推理中标签效应的影响。实验材料为自然标签和人工标签,任务为亲缘关系判断,结果发现在两种材料中都能观察到标签效应。在自然类别中,当标签承载深层知识时,标签承载的表层类属知识的作用会受其影响而减小;在人工类别中,标签作用的发挥会受到标签自身特征的影响,当标签中含有类别信息的汉字时,标签对归纳推理的促进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973.
王爱君  张明 《心理科学》2014,37(4):797-802
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同时操纵刺激的位置和语义属性,考察了基于位置和基于语义交互作用的无意识启动。实验1和实验2分别要求被试完成定位任务和辨别任务。结果发现,当刺激位置属性与实验任务需求相关时,无论刺激的语义属性是否一致都产生了基于位置的启动效应;当刺激的语义属性与实验任务相关时,出现了基于位置和基于语义交互的无意识启动,即启动项和目标项的位置不同时,语义辨别任务存在启动效应;而启动项与目标项位置相同时,语义辨别任务存在着抑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位置和基于语义交互作用的无意识启动效应仅存在于辨别任务中,而不存在于定位任务中。  相似文献   
974.
王丽娟  李广政 《心理科学》2014,37(4):998-1001
操作条件下的记忆效果好于语词条件下记忆效果的现象被称为动作记忆SPT效应。以往研究先后提出非策略加工、多通道加工、动作编码及情景整合理论来解释SPT效应,但这些理论解释仍存在矛盾和分歧,并阻碍了当前动作记忆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了解决目前的理论困境,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各理论的核心内容、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矛盾和分歧的原因,并提出应以加工过程与加工对象相结合的视角来建立新的理论模型,以进一步促进实证研究的展开。  相似文献   
975.
采用边界范式,以60名小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小学生不同词语类型的预视效应。结果表明:(1)五年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阅读效率;(2)预视类型的主效应显著,出现明显的预视效应;(3)不同词语类型的预视效应差异不显著;(4)未出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研究结果支持阅读眼动的序列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976.
桑标  邓欣媚 《心理科学》2014,37(3):601-609
旨在探究增强调节和减弱调节调节效应量的年龄差异。通过两个实验系统考察青少年和成人对不同情绪刺激使用不同调节策略时,调节效应的差异。实验一采用“情绪反应性—调节图片任务(REAR-I Task)”考察了35名青少年和35名成人情绪调节的效应量。实验二进一步对情绪图片的唤醒度进行分组(高唤醒/低唤醒),考察了59名青少年和59名成人情绪调节的效应量。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整体而言,对不同效价和唤醒度情绪刺激采用增强调节或减弱调节时,成人的调节效应量均大于青少年,对正性情绪的减弱调节方面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77.
采用元分析法对1998年到2011年间使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为工具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发现,近十年来青少年自我价值感水平在各维度或层次上高于全国常模,且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与年级常模相比,多数因子高于常模,中学生部分特殊自我价值感因子与常模差异不显著;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年代效应显著;研究目的、报告质量、地区、出版年代等因素仅对某些特殊自我价值感有影响,而对总体自我价值感没有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8.
安全标志是一种传递潜在风险的方式,在安全管理中有重要地位。安全标志词语在安全标志中应用广泛。本文从新的视角研究安全标志词语的有效性,应用心理学中的线索-靶范式研究安全标志词语的风险等级对目标的注意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词语的风险等级显著调节注意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IOR)效应, 高风险词语相对于中、低风险词语能够减弱IOR效应;但词语的风险等级对IOR的调节作用受到靶子位置的影响,其中,靶子出现在左侧时调节作用显著,而靶子出现在右侧时调节作用不显著,这是由于风险引发的负性情绪刺激处理的偏侧优势产生的。本文为安全标志有效性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心理学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979.
外显与内隐记忆的情绪一致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Yonelinas等双加工信号检测模型对再认记忆测验中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分离的方法,以96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诱发抑郁与非临床抑郁状态下外显和内隐记忆的情绪一致性效应。结果表明诱发抑郁组和非临床抑郁组对抑郁词的外显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对中性词和愉快词;对抑郁词的内隐记忆成绩亦显著高于对中性词和愉快词,且显著高于控制组对抑郁词的内隐记忆成绩。情绪一致性记忆效应在非临床抑郁个体和诱发抑郁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记忆中均存在。  相似文献   
980.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ingle-sided accidents of older cyclists is that they ride off the cycle path onto the verge. Two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virtual 3D objects in the verge to affect the lateral position of bicyclists.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different virtual objects were placed in the shoulder and 1150 passing bicyclists were observed using a fixed camera.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lateral position and speed in four conditions with virtual objects differing in colour, structure, or 3D effect were compared with a control condition in which no virtual objects were applied. In a second experiment, the behaviour of 32 bicyclists aged 50 years or older was measured by mounting two digital action cameras with GPS on the participants’ bicycles. The participants cycled a route of approximately 12 km in which several locations were passed, one of these contained 15 virtual objects similar to the ones used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placed in the shoulder of the cycle path. Cyclist behaviour was compared with behaviour at a control location consisting of a solitary two-way cycle path with a grass shoulde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irtual objects in the tested format had little overall effect on cyclists’ behaviour. However, bicyclists were positioned closer to the virtual objects and the shoulder when they looked at the objects or when they reported that they saw them while cycling. This suggests that the overall visibility of the object design may have been too conserva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