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1篇
  免费   287篇
  国内免费   102篇
  2490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402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1.
目光注视在人类社交以及捕获和维持注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 目光注视如何与客体交互以引导注意分配至今尚不明确。因此, 本研究采用双框线索范式, 以具有两种注视方向(直视或回避)的面孔或实物作为客体, 通过操纵线索到目标间的SOA来考察目光注视对客体注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验1发现, 目光注视对客体效应的影响只出现在300 ms SOA时; 进一步分析发现, 客体效应的差异来自于直视条件下被试对无效相同客体位置上的目标比回避条件下反应更快。这表明与回避目光相比, 直视更能捕获我们的注意, 从而产生更大的客体效应。实验2将面孔对比度反转, 排除了低水平物理特征对实验1结果的影响。实验3使用两种注视方向的眼睛叠加杯子作为客体, 以探究目光注视效应是否能扩展到其他客体中, 结果与实验1相同。本研究结果表明, 目光注视能够与客体交互共同引导注意分配, 直视更能捕获注意, 但受SOA的影响, 上述结果支持了感觉增强理论。  相似文献   
922.
采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以判断数字奇偶为任务,材料为1~9的阿拉伯数字,考察内源性和外源性线索不同注意条件下中小学生的数字加工SNARC效应。结果发现:(1)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条件下,中小学生在数字加工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SNARC效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大;(2)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注意条件下,各年级学生均表现出显著的SNARC效应;(3)内源性线索非注意条件下,中学生能够表现出显著的SNARC效应,但小学生的SNARC效应不明显;外源性线索非注意条件下,高中生能够表现出显著的SNARC效应,但小学生和初中生的SNARC效应不明显,说明外源性注意对中小学生数字加工SNARC效应的影响比内源性注意大,且对SNARC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较大的数字8和9上。  相似文献   
923.
韩明秀  贾世伟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1):1758-1766
错误加工的意识水平包括有意识水平、无意识水平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划分通常通过错误报告范式实现。根据其对意识水平的划分, 可以将相关研究分为二元意识水平研究和多元意识水平研究。已有研究, 主要关注于意识水平与错误诱发的Ne、Pe的关系。两类研究一致表明, Pe受意识水平的调节, 但是并没有得到fMRI研究的一致支持。对Ne的激活是否独立于意识, 研究者们仍存在争议。还有研究考察了注意对错误意识水平的影响, 结果支持Pe与意识水平共变的观点, 但是对注意如何影响错误意识水平还存在质疑。在对以上研究进行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 对将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24.
情绪加工老化效应的神经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鹤  丁妮  董奇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2):356-361
行为学研究发现,老年人对消极情绪的辨别、注意和记忆都有所下降,而对积极情绪并未表现出类似的现象。情绪加工老化效应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老年人在情绪加工过程中边缘系统(尤其杏仁核)的激活强度低于年轻人,但额叶皮层区域的激活却有所增强。研究者对该结果提出了两种假说,一种是功能代偿假说,另一种是策略改变假说。功能代偿假说认为老年人额叶皮层区域的激活增强是为了弥补边缘系统功能的下降,反映了大脑功能的代偿;策略改变假说认为老年人主动使用了不同于年轻人的策略,情绪加工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两组人群大脑活动的差异。未来这方面研究可以从研究层面、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等方面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925.
陈颖  李锋盈  李伟健 《心理学报》2019,51(2):154-162
本研究考察个体关于加工流畅性的信念对学习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 简称JOL)的影响, 探讨字体大小效应的产生机制。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个体关于“字体大小影响加工流畅性” (实验1)以及“加工流畅性影响记忆效果” (实验2)等信念对字体大小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 1)当人们相信大字体更流畅(实验1)或者越流畅越好记(实验2)时, 他们在大字体项目上的JOL值显著高于小字体项目上的JOL值; 2)当人们相信小字体更流畅(实验1)或者流畅性与记忆无关(实验2)时, 他们在大字体和小字体项目上的JOL值无显著差异, 字体大小效应消失。上述结果表明, 个体关于加工流畅性的信念是字体大小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 是人们进行学习判断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26.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在有情境条件下不同层面的自我参照加工的特性及其神经机制。实验发现,在两种音乐情境条件下个体自我参展刺激所激发的P300波幅比集体自我参照刺激和非自我刺激更大,而集体自我参照刺激所激发的P300波幅比非自我刺激更大;两种音乐情境条件下个体自我参照刺激所激发的P300波幅差异显著,而集体自我参照刺激所激发的P300波幅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了在不同的情境中,个体自我参照加工的差异较大,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个体自我参照加工与集体自我参照加工的神经机制是不同的。这些结果还可能表明了相对于集体自我来讲,个体自我是自我的核心层面。  相似文献   
927.
朱晓平 《心理学报》1992,25(1):52-59
三项实验探讨了阅读中课文语境对单词识别的影响。实验一和二分别在两种课文呈现速度条件下,观察课文语境对词汇决策任务的影响,发现仅在较快的呈现速度(每隔150ms呈现一字)和目标词在前文语境中的可预测性为90%以上时,才产生课文语境的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并表现出抑制优势模式。实验三采用较自然的校对作业考察这种效应,结果显示在目标词高可预测(在前后文中的可预测性为83%以上)时,存在较显著的整体语境效应,并仍表现出抑制优势模式。据此,本文讨论了课文语境中的单词识别过程和语境对它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28.
陈淑娟  王沛  梁雅君 《心理学报》2014,46(11):1772-1781
采用 “反基准比率效应”范式考察在群体印象形成与个体印象形成两种认知加工过程中, 基准比率对印象形成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被试分别为39名19~25岁大学生(实验1:男生17名, 女生22名, 均为右利手)以及46名19~25岁大学生(实验2:男生21名, 女生25名, 均为右利手)。结果发现:无论是群体印象形成还是个体印象形成, 在学习阶段, 知觉者都能准确认知各类事件间的关系, 但会优先建构高频事件间的联结。而在测试阶段, 当低频事件与高频事件同时出现时, 知觉者发生明显关系误判, 即以反基准比率的倾向高估低频事件间的联结强度。实验表明群体与个体印象形成过程中都会产生反基准比率效应这样的加工偏差, 进而初步揭示反基准比率现象在社会信息加工领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929.
内源性注意与外源性注意对数字加工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超  买晓琴  傅小兰 《心理学报》2005,37(2):167-177
分别采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材料为小数(1-4)和大数(6-9)的中文与阿拉伯数字,任务为判断数字是否大于5,考察在注意与非注意条件下不同大小数字加工的距离效应和符号效应。结果发现:⑴在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的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但在非注意条件下,内源性线索时的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而外源性线索时只有小数出现了距离效应,大数的距离效应明显减弱或消失。⑵在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的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没有出现符号效应;但在非注意条件下,大数没有出现符号效应,而小数出现了符号效应(阿拉伯数字的绩效比中文数字差),并且内源性线索时的符号效应强度小于外源性线索。  相似文献   
930.
图表作为一种以图形和表格记录、展示和传递信息的表征方式已得到广泛应用。图表加工是指人们对图表所呈现信息的认知加工。文章首先说明并简要评述图表加工的规则模型、认知过程模型和计算模型,然后介绍2004年提出的层次框架模型,最后进行小结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