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8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21.
认同整合——自我和谐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慧  张妙清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39-1847
认同整合(Identity integration)是认同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思路。认同整合是一个特质性的概念, 用于测量同时具有两(多)重不同身份认同者如何看待他们的两(多)重身份之间的关系的个体差异。个体可能认为他们所拥有的两(多)重身份是和谐统一的, 也可能认为这两(多)种身份之间是相互对立, 相互分离, 或者彼此冲突的。认同整合的概念已经被用于文化、种族和性别等领域的研究, 并被证明对文化适应、心理健康和创造性等有积极作用。但作为新概念, 需要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对其他相关领域的贡献, 尤其是探讨如何在中国背景下应用该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2.
由于视角和侧重点的差异, 无望抑郁认知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取向。一是以认知易感-压力模型为核心, 围绕“无望”展开的病因学研究, 关注认知危险因素、消极生活事件与无望以及抑郁风险之间的关系。二是以恢复模型为核心, 围绕重获“希望”展开的无望抑郁恢复研究, 关注认知保护因素、积极生活事件与重获希望以及抑郁缓解之间的关系。厘清一些相关问题、整合两个研究取向有利于准确评估个体无望抑郁的风险和弹性恢复。  相似文献   
123.
采用语义启动数字匹配任务及其变式, 探讨在中文背景下“和效应”和语义系统的类比一致性及其产生机制。结果发现, 中国学生对“和”目标数字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中性目标数字, 表明“和效应”是人类的一种强烈的认知倾向; 人类通过类比映射方式整合数学知识和语义知识; 影响语义加工的因素同样影响数学认知。研究还发现, 被试对中性目标数字的抑制难度受语义匹配任务性质的影响, 在完成类别不一致的探测词匹配任务时, 拒绝中性目标数字的反应时显著长, “和效应”消失, 表明“和效应”不仅源自于对“和”目标数字的激活, 也源自于对中性目标数字的抑制。  相似文献   
124.
已有的多感觉整合研究范式多采用不同单通道刺激和双通道刺激随机呈现的方式进行测量。在这种范式中混有通道转换效应, 该效应可能导致多感觉整合的测量结果不准确。因此, 分析清楚实验范式中通道转换效应的影响因素, 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合理的整合测量范式, 是进行多感觉整合研究的一个必要前提。本文首先通过实验一验证了在经典的整合测量范式中通道转换效应的影响方式; 进而, 在实验二中通过控制前后刺激的信号强度的一致性, 分析了通道转换效应的特点。综合分析显示, 通道转换效应是由前一刺激差异所造成的对当前刺激通道加工的注意资源分配和警觉水平的变化所导致。该结果表明, 在多感觉行为测量中, 需先根据前一刺激通道分类后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5.
Moustakas argues that questions and methodology in heuristic research flow out of inner awareness, meaning and inspiration. The approach might arguably embrace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stitute a kind of bricolage. This paper describes a heuristic enquiry into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that used such a combination of methods – 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case studies, reflexive action, and writing. It demonstrates how each of these methods contributed to the six phases of heuristic enquiry, from the initial engagement with psychotherapy as a trainee to the creative synthesis of published works and a PhD thesis, together with some reflection on the enquiry's limitations and rigour. Published texts, training,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flexivity constituted the material from which a new organizing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was formulated. The author reflects on how the research design allowed deep engagement with this material, and changed his perspective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both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and heuristic enquiry can only be conducted on an individual and personal basis, and that it is the quality of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lient, or the research material, that produces results.  相似文献   
126.
走出中西医结合模式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汇通的实质是站在中医的立场理解西医、解释西医、评价西医;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则是站在西医及西方自然科学的立场理解中医、解释中医、评价中医。从表面看,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汇通思路相反,但从深层看,两者并无本质区别。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模式与当年的中西医汇通一样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27.
张勇 《周易研究》2006,(5):55-59
南朝郑、王易学并立,北朝象数易学占主导,但后期也呈现儒玄并融的趋势.《易传《》和汉代易学创造出来的象数成果得到南北朝易学家的继承,南朝易学家对象数易学中的形式主义学风给予了批判,并呈现出本体论思维与易学象数相结合的思想萌芽.象数易学受到佛教缘起性空理论的批判,但南北朝佛教仍利用易学象数来说明现象世界.在南北朝道教养生理论中,象数易学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南北朝的宗教风气下,象数易学占验派沦为方伎.  相似文献   
128.
从个体主义到文化主义--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向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万年 《心理学探新》2006,26(2):18-21,91
西方心理学存在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即个体主义和文化主义。文章拟以库恩的“范式”为标准,阐述西方心理学个体主义范式到文化主义范式的演变,剖析二者的基本观点及其优势和局限。在此基础上提出两者整合的构思。  相似文献   
129.
Audiotactile multisensory interactions in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The last few years has seen a very rapid growth of interest in how signals from different sensory modalities are integrated in the brain to form the unified percepts that fill our daily lives. Research on multisensory interactions between vision, touch, and proprioception has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multisensory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that code the location of external events relative to our own bodies. In this review, we highlight recent converging evidence from both human and animal studies that has revealed that spatially-modulated multisensory interactions also occur between hearing and touch, especially in the spac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head. These spatial audiotactile interactions for stimuli presented close to the head can affect not only the spatial aspects of perception, but also various other non-spatial aspects of audiotactil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inally, we highlight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