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9篇
  312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通过描绘发散性思维测验(物品多用途, AUT)中答案生成在累积函数和语义相似性等一系列参数上的量化特征, 揭示创造性思维的语义搜索过程。结果发现:(1)新颖AUT条件中, 语义搜索呈现与自由联想类似的负加速特点, 但搜索速度较寻常AUT条件更慢。(2)新颖AUT条件中所生成的答案与题目(即物品)均具有较低的语义相似性, 且显著小于寻常AUT条件。(3)新颖AUT条件中生成的答案比寻常AUT条件表现出显著更低的聚类程度, 其中可聚类答案和未聚类答案与题目的语义相似度均较低, 且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者在新颖性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说明了创造性思维的语义信息搜索过程具有与自由联想类似的激活扩散特征, 但总体搜索速度较慢。新颖性要求使得个体在最初搜索时便开始摆脱题目的语义限制而进行远距离搜索(避免就近搜索), 并倾向于在每个语义场中只生成一个答案(避免局部搜索), 但也可能会在远离题目的语义场中生成多个同类别答案。  相似文献   
182.
团队心智模型相似性与正确性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晓敏  白新文  林琳 《心理学报》2014,46(11):1734-1747
现代组织越来越依赖团队进行创造与创新活动, 团队创造力成为理论与实践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最新理论指出, 与个体类似, 团队也是信息加工者, 团队决策实质上也是信息搜寻、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从团队认知角度开展研究是团队创造力领域的新方向。鉴于此, 本研究从团队认知的角度出发, 探讨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基于80个信息平台运行维护团队的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 心智模型的相似性与正确性均能影响团队创造力, 但方向正好相反。心智模型相似性负向预测团队创造力, 而心智模型正确性则正向预测团队创造力。两者还共同影响团队创造力, 当成员心智模型正确性高且相似性低时, 团队创造力最高; 而当成员心智模型彼此相似但错误时, 团队创造力最差。本研究首次将团队认知和团队创造力两个研究领域结合起来, 研究结果有望丰富和拓展两个领域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3.
用Morph变形方法构建家族相似性面孔部件样例,采用多级估量法探讨分类活动中面孔部件相似性判断问题。结果发现,部件样例对部件原型的隶属度及部件样例对整体原型中对应部件的隶属度与部件样例变形百分比间是3次函数关系;耳朵、脸型、眼睛等部件样例对整体原型中对应部件的隶属度小于其对部件原型的隶属度,嘴巴样例对整体原型中嘴巴部件的隶属度高于其对部件原型的隶属度。表明面孔部件物理相似性与心理相似性间是3次函数关系;整体原型中其他部件降低了耳朵、脸型、眼睛等部件样例对整体原型中对应部件的隶属度,而提高了嘴巴样例对整体原  相似文献   
184.
池丽萍 《心理学报》2013,45(3):336-344
以往研究指出, 信任有其家庭根源。以116个家庭中的子女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考察在家庭中, 父母信任水平是否相似, 父母和子女之间是否存在人际信任的代际传递现象。研究采用投资博弈问卷分别测量了子女和父母的信任水平, 并以送出数量和估计返还数量作为信任的测量指标。结果发现:(1)子女和父母在投资博弈中均表现出一定水平的信任, 且父母的信任表现出相似性; (2)在估计返还数量上, 信任表现出代际传递, 且传递存在性别差异:父亲和母亲的信任水平不能预测女孩的信任水平, 能预测男孩信任水平; 父亲对男孩的影响呈J型曲线, 母亲与男孩的信任水平呈倒U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85.
采用眼动技术,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人工语言标签与真实语言标签在类别学习中的作用。实验一对33名大学本科被试施测,探讨了人工语言标签对类别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人工语言标签下,个体会基于标签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实验二对34名大学本科被试施测,探讨了真实语言标签对类别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真实语言标签下,个体会基于标签的类别知识进行分类。类别学习中语言标签效应的熟悉程度影响分类方式,不熟悉的类别语言标签基于相似性分类,熟悉的类别语言标签基于知识分类;基于类别知识分类准确性更高,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86.
设计了两个实验任务,探讨了颜色、大小和形状对68名8~10岁儿童归纳推理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相似性任务中,当测试图片分别与两组前提图片在大小和形状(颜色)上一致时,儿童认为测试图形与大小一致图形具有相同属性;当测试图片分别与前提图片在形状和颜色上一致时,儿童倾向于选择形状一致图形具有的属性。在变化性任务中,当两组前提图片分别在大小和形状上变化,而测试图形与前提组图形不同时,儿童认为测试图形与大小变化图形具有相同属性;当两组前提图片分别在颜色和大小(形状)上变化时,儿童的选择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同时变化每组前提图片的两个特征差异不显著,表明单独变化颜色、大小和形状来构成推理任务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7.
本研究采用与标准刺激特征相似和关系相似的图形组成的图片,让80名大学生被试选择与标准刺激更相似的和差异更大的图形,分析相似性和差异性判断的关系以及两种判断过程的机制。结果发现:相似性判断和差异性判断不是镜像关系;差异性判断的时间长于相似性判断的时间;在特征与关系共存的时候,特征和关系在相似性判断和差异性判断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相似性判断更多地考虑关系,差异性判断更多地考虑特征。  相似文献   
188.
刘志雅  莫雷  胡诚  宋晓红  黄艳利 《心理科学》2011,34(5):1026-1032
该文采用“篇章阅读”实验范式探索了归纳推理中前提类别和结论类别间相似性、结论类别标签属性对归纳推理的作用。90名大学生被试参加了3个实验。实验1结果表明,归纳推理受前提类别和结论类别之间相似性的影响,相似性越高归纳推理力度越强;实验2结果表明,归纳推理还受结论类别上位类别知识的影响,当类别属性和相似性冲突情况下,被试更倾向按照类别属性进行推理;实验3结果表明,归纳推理通达上位类别知识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即使是在类别标签不确定的情况下,被试仍然依赖类别标签进行推理。并初步提出了“归纳推理力度=两事物相似性×归类概率”模型设想。  相似文献   
189.
李树文  罗瑾琏 《心理学报》2020,52(9):1121-1131
基于人-环境匹配和资源保存理论,研究构建了一个调节-中介模型,从二元视角分析了领导情绪评价能力与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一致对员工建言的影响路径与边界。通过对43位领导与182位下属的配对问卷调研,结果表明:(1)相较\"低领导-低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一致,在\"高领导-高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一致情境下,员工的内部人身份感知更高;(2)相较\"高领导-低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不一致,在\"低领导-高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不一致情境下,员工的内部人身份感知更高;(3)内部人身份感知在情绪评价能力一致与促进性建言、抑制性建言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相较领导-下属性别相同,当领导-下属性别不同时,员工内部人身份感知的中介作用更强。研究从情绪评价能力、性别的二元匹配视角揭示了员工建言的前因,为领导与下属间交互影响提供了更多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90.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Friederici’s (2002) neurocognitive model of sentence processing, the early left anterior negativity (ELAN) i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has been claimed to be a brain marker of syntactic first-pass parsing. As ELAN components seem to be exclusively elicited by word category violations (phrase structure violations), they have been taken as strong empirical support for syntax-first models of sentence processing and have gained considerable impact on psycholinguistic theory in a variety of domains. The present article reviews relevant ELAN studies and raises a number of serious issues concerning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findings. We also discuss how baseline problems and contextual factors can contribute to early ERP effects in studies examining word category violations. We conclude that - despite the apparent wealth of ELAN data - the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findings remains largely unclear. The present paper does not claim to have falsified the existence of ELANs or syntax-related early frontal negativities. However, by separating facts from myths, the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constructive contribution to how future ERP research in the area of syntax processing may better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online sentence comprehen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