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任何一种伦理学理论形态都必须面对“道德具有何种力量”的问题.韦伯的理性主义伦理学沿着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向思考这一问题,一是展开价值哲学的探索,着力探讨伦理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由此确立起一种“文化—规范”的论域;一是做出历史哲学取向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伦理作为价值符号生产之一种形式,曾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何种作用,以此形成一种“经验—历史”的研究场域.韦伯的伦理思考是在其解释社会学范围内展开的,因而不可避免具有内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2.
153.
联合采用联想匹配任务和内隐联想测验(IAT)任务,考察了自我—他人分类中的他人重要性对自我—高奖赏相似性的影响。研究将中性的几何图形与自我、不同重要性的他人(实验一为陌生人,实验二为朋友)建立联结,并将自我(暂时建立联结的图形)高奖赏联合任务与自我低奖赏联合任务下的反应差异(即IAT值)作为自我—高奖赏相似性的指标,结果表明:(1)联想匹配任务中自我和朋友以及自我和陌生人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自我优势效应;(2)IAT任务中,自我和高奖赏只在他人为朋友的自我—他人分类判断时才具有相似性,而他人为陌生人时二者不具有相似性。这说明他人重要性改变了自我的心理表征。  相似文献   
154.
"原型"与"意象"--中西艺术批评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辉 《学海》2002,(4):164-168
本文主要通过对“原型”与“意象”两个概念以及由此分别形成的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和中国审美意象系统理论的比较 ,揭示出神话—原型批评论之不足 ,并阐明审美意象系统理论之优越和它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55.
在当今世界,许多人包括一些打着马克思主义者旗号的研究者竟然在如下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上产生了怀疑:其一,马克思究竟是不是唯物主义者?其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不是与宗教目的论相对立的?他们千方百计地在"制造"一个不信奉唯物主义、其理论与宗教目的论相容的马克思。本文借助于J.B.福斯特的研究,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澄清了这两个基本问题,或者说,在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上进行了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156.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逐年加快,老年人口的保健成为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研究上海市区百岁老人动脉硬化现状并进行中医辩证分型,一方面,为城镇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用中国传统中医的精髓来探寻长命百岁的科学秘诀及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157.
马里翁认为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本体—神学—论思想,一种以自我为基础(其基本的表达式是"ego cogito,ergo sum"),一种以上帝为核心(其基本的表达式是"ego sum,ego existo"),前者是一种并不完备的形而上学,后者则展现了笛卡尔的一种成熟的形而上学思想。但是,关于笛卡尔的这种成熟的形而上学思想及其体系,马里翁在其《笛卡尔哲学问题:方法与形而上学》和《笛卡尔哲学问题II:自我和上帝》中分别给出了两种并不相同的解释,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大体上认可马里翁的第一种解释,同时应该对他的第二种解释保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58.
孙赫 《世界哲学》2020,(1):14-21
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之后,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使其得到运用与发展。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社会规定性和物质规定性定义的批判,运用了唯物史观科学批判功能的历史辩证法引导出生产劳动的历史性生产关系线索,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历史性;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之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与此同时,唯物史观的价值批判功能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非人道性质的批判。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通过对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创立了科学的生产劳动理论,丰富与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研究。这对于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