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44篇
  638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Can false memories have a positive consequence on human cognition? In two experiments,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false memories could prime insight problem-solving tasks. Children and adults were asked to solve compound remote associate task (CRAT) problems, half of which had been primed by the presentation of Deese/Roediger-McDermott (DRM) lists whose critical lures were also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In Experiment 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gardless of age, when the critical lure was falsely recalled, CRAT problems were solved more often and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problems that were not primed by a DRM list. When the critical lure was not falsely recalled, CRAT problem solution rates and times were no different from when there was no DRM priming. In Experiment 2, without an intervening recall test, children and adults still exhibited higher solution rates and faster solution times to CRAT problems that were primed than to those that were not primed. This latter result shows that priming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false memory generation at encoding and not at retrieval during the recall test.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when false memories are generated at encoding, they can prime solutions to insight-based problems in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相似文献   
222.
We used a dual-task paradigm to examine the degree to which domain-specific spatial and verbal subsystems depend on the domain-general central executive. Forty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retain spatial or verbal information while performing a concurrent secondary task related to simple arithmetic. The secondary tasks consisted of three cognitive processes: single-digit addition, a digit-carrying operation, and digit reading. The single-digit addition and carry operation include central executive functioning, while digit reading relies solely on the phonological loop. The single-digit addition caused a performance decrement on the spatial working memory task, while the digit reading impaired performance on the verbal working memory task. The carry operation interfered with recall accuracy on both working memory tasks. The spatial working memory task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verbal working memory task only when the secondary task was more demanding on the central executiv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patial working memory rather than verbal working memory is susceptible to failure of central executive functioning and that the central executiv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cognitive demands of different domains.  相似文献   
223.
在决策任务中,团队由于拥有来自不同成员的多样信息,因此通常被认为能够较个体做出更高质量的决策。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团队对于信息的利用并非十分有效,表现在团队会更多地讨论所有成员都拥有的信息(即共享信息),而相对忽视了每个成员所独有的信息(即非共享信息),这种现象被称为"共享信息偏差(Shared information bias)"(StasserTitus,1985)。共享信息偏差的存在阻碍了团队获取更高质量的决策结果。本文基于隐藏文档范式,针对共享信息偏差的产生原因,分别介绍了信息取样模型、动态信息取样模型、相互提升效应、偏好效应这4种解释机制,并归纳总结了信息分布、团队任务特征、成员特征及动机因素这4类影响因素的作用。最后,从结合团队认知、探究情绪因素及整合团队有效性框架这三个方面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24.

历史上日本长期学习借鉴中国医学并建立起了本国的“汉方医学”体系,西方传教和商贸活动将西方医学代入日本,使日本在18世纪至19世纪完成了医学领域的全盘西化过程,发生了以汉方医学逐渐消亡为结局的向西医学范式的全面转换。汉方医学的不同学派本身具有改变医学认知方式的意愿,西医学的科学性质和知识体系为医学范式的转换提供了强大的动能。西方世界的对外扩张和日本自身的社会变革,都为近代日本医学范式转换提供了条件和土壤,是医学领域内部与外部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5.
群体印象更新对于促进群际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最简群体再分类范式,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群体身份变换性对老年人外显与内隐印象更新的影响以及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群体身份变换性不仅改变了对最简外群体的印象评价,而且也提升了年轻人对自然外群体老年人的外显印象评价,但内隐印象评价的改变不明显;共同内群体认同在群体身份变换性影响老年人的外显印象更新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发现不仅从群体身份变换性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印象更新领域,而且为群际互动中的偏见消除提供了最简群体再分类新方法。  相似文献   
226.
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 通过操纵预视词和目标词的词类一致性探讨中文阅读中副中央凹中能否加工词类信息。实验采用单因素3水平设计, 三种预视条件: 一致预视、词类不违背预视、词类违背预视。对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混合模型及贝叶斯分析发现: 词类违背条件和词类不违背条件下对目标词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概率没有显著差异, 即无词类信息的预视效应。该结果倾向于支持序列注意转移模型, 眼动控制模型的未来发展应更加关注灵活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227.
已有关于材料相似性影响短时记忆的研究提示, 不相似材料组块相比于相似材料组块可能促进记忆。为验证该假设, 该研究采用学习-测查范式, 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学习材料组块方式对相似词长时记忆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1)与相似词组块相比, 不相似词组块促进了相似词记忆; 2)不相似词组块的促进效应是通过增强相似词表共同词根的记忆而实现的; 3)不相似词组块的促进效应可能依赖于语音相似性。该结果说明不相似词组块可能是促进相似词汇记忆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28.
本研究基于生命历程范式,探讨父母物质主义与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个序列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大学生物质主义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武汉市一所综合性大学858名具有网络购物经验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父母物质主义、大学生物质主义、社会比较和网络强迫性购物两两显著正相关;(2)在控制了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之后,父母物质主义对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3)大学生物质主义和社会比较在父母物质主义与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之间起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父母物质主义通过两条路径影响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一是大学生物质主义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大学生物质主义和社会比较的序列中介作用。上述结果表明,父母物质主义对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具有一定影响,且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因素(物质主义)和同伴互动因素(社会比较)共同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229.
翁纯纯  王宁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9):1478-1492
在探索时距知觉的脑机制的过程中, 相对于人类被试相关研究, 动物研究可以提供较多的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单个神经元电生理学以及光遗传等方面的研究证据。目前较为常用的时距知觉动物研究范式包括时间二分法、峰值间隔法以及低比率差别强化法等。根据不同的研究需求, 动物研究的范式常会进行调整。对时距知觉的动物研究的探讨将基于两方面展开:(1) 常用的时距知觉动物研究范式的介绍及比较; (2) 基于动物研究范式的时距知觉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旨在为深入探索时间知觉的心理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0.
人脑如何自动化加工瞬息万变的情绪信息?研究者们在借鉴听觉通道的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表情失匹配负波(expression mismatch negativity,EMMN),以此作为视觉情绪信息前注意加工的重要指标。与以往的一般视觉线索的视觉失匹配负波(visualmismatch negativity,vMMN)有所区别,EMMN研究专注于人脑如何自动化加工瞬息万变的情绪信息。当前的研究主要探讨了不同类型的面部表情、不同性别、高低流体智力个体的EMMN差异,以及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异常个体EMMN的特点。此外,从预测编码的角度阐释了EMMN的机制。今后的研究有必要聚焦EMMN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考察不同情绪线索EMMN的特点,并进一步揭示EMMN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