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1篇
  2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Liu Qingping 《Dao》2007,6(1):1-19
Confucianism advocates the lofty moral ideal of “humane love” (ren ai 仁愛) and condemns immoral actions. Strangely enough, however, Mencius, a “paradigmatic Confucian intellectual” who believed that “a true man cannot be corrupted by wealth, subdued by power, or affected by poverty” (Tu 1989a: 15), highly commended such typically corrupt actions as bending the law for the benefit of relatives or appointing people by mere nepotism when he talked about Shun 舜 in the text of the Mencius. In the first four sections of this article, I will address the issue of how Confucianism encourages a special kind of corruption through its fundamentally consanguineous affection. Then, in the remaining sections, I will try to respond to some criticisms of my views by a few Chinese scholars.  相似文献   
42.
本文反对王弼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这一传统观点,因为他除了用老庄道家思想解释<周易>之外,王弼也运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周易>,而且运用儒家思想解释的内容大于运用道家思想解释的内容.本文分析了王弼为何同时运用儒家和道家思想解易的原因,并提出<周易注>的绝大多数内容是以<易传>的思想和汉代的注易方法来解释<周易>.  相似文献   
43.
论文分”四圣同吉说”、“忠恕一贯论”、“迁善改过说”三部分,详细论证了清代著名易学家焦循“假卜筮而行教”的易学观。论文指出一、焦循认为元、亨、利、贞为易学之本。是“(?)、文、周、孔”四位圣人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焦循本人追求的四个道德理想。二、焦循研究易学,旨在恢复儒家仁义道德的正统地位.以儒家的理论排斥宋儒的义理之学,将自己的道德学说融入易学之中。三、焦循将易学的变通思想概括为一个“迁普改过”的过程,那么就必须透过《周易》的占卜形式来发挥教化人的作用。因此,焦循的迁善改过说客观上仍是以儒家的伦理观念作为其思想基础的。  相似文献   
44.
Marc R. Dupuis 《Zygon》1989,24(4):437-445
Abstract. Technological changes affect Western culture in three ways: the ratio between the lifetimes of technologies and the human lifetime is inverted; the three principal realms of human life (the home, the workplace, and leisure activity), as well as political systems, are affected; and the cohesion of the social body is threatened. The impact on Eastern culture is softened by a clearer role assigned to school, the resulting level of educ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 ethics. However, acculturation will vary among countries, depending on the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the respective societies and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cellular structures, which are the most able to manage complexity.  相似文献   
45.
巴蜀易学素有渊源,两汉为滥觞期,六朝为续传期.唐代为总结期,两宋为高峰期,元明以下则为流衍期.自两汉迄清末,历代巴蜀易学著作约有180余种;数量虽然不多,然特征却很鲜明,流派众多,“四道”毕备,其“尚辞”者则有苏轼之《苏氏易传》,“尚象”“尚变”者则有李鼎柞之《集解》、来知德之《集注》,其“尚占”者则如汉严遵,而尤以卜筮易、道家易源远流长.至于《易》《老》兼治者,则有严遵、扬雄;发明图书易者,则如陈抟、胡世安;其以佛陀解《易》者,则有苏轼、龙昌期.至于仿圣拟经,由扬雄开其先(撰《太玄》),而王长文(攫《通玄经》)、卫元嵩(《元苞》)诸人继其事,成为巴蜀易学之一大特色.后之治《易》《玄》,谈《图》《书》者,皆以蜀学发其轫.刘成炘曰:“易学在蜀(伊川语),如诗之有唐矣.”(《蜀学论》)信然.  相似文献   
46.
儒道关系是许多学者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本文认为,易学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专门之学,但作为儒家经典的<周易>,尤其是t易传>产生后,易学却又部分地成为儒道合流的一个载体,既体现了二者的共通性,也体现了二者的互补性.基于此种认识,本文在孔、老、易思想的同源性,孔、老思想具体的共同点和孔、老思想终极意义上的共同追求及与易学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简单概括了二者的互补性在易学中的体现,以图寻找儒道合流原始的内在的根据.当然,本文侧重的是二者的共性及与易学的关系,并不否定儒道合流在除易学外的其它文献中有诸多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7.
高志强 《心理科学》2018,(5):1274-1279
儒家肯定感性忧乐的自然合理性,但是认为感性忧乐有待于外,陷溺于感性忧乐,容易使人流于以物役心的异化状态。儒家忧乐思想的根本形态是德性忧乐,德性忧乐的根据是本心自足之德性。儒家以德性之忧作为德行修养的内在心理动力,德性之乐是在德性彰明过程中本心情感的自然涌现,可以统摄和超越感性忧乐,实现忧乐圆融。  相似文献   
48.
傅伟勋一直被看作现代新儒家之外的儒家批评者,文章则从三个方面证明他完全有资格归入现代新儒家阵营。首先论证他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的学者,在中国现代三大主流思潮(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中,他必然要选择文化保守主义,从而走向现代新儒家。其次就他的四个学术思想倾向来论述他只能归属现代新儒家。最后论述他具有第三代新儒家共通的思想特征,即:①推崇儒学,但不将儒学价值绝对化;②虽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却能客观地评价马克思主义;③坚持多元价值观,虽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但从不拒斥西方文化,虽强调儒家精神的现代意义,但决不轻率断言认同儒学乃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惟一方向。  相似文献   
49.
葛枭语  李小明  侯玉波 《心理学报》2021,53(12):1321-1334
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中的理想的人格特质, 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但鲜有实证研究。通过经典文本的理论分析与心理测量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选取《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论述编制初测条目, 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总样本量 = 1916), 对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探索, 并编制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测量工具。结果表明,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包含了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5个因素。此外还考察了其与大五人格、中国人价值观、自我和谐、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亲社会倾向等效标变量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0.
论柏格森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海峰 《现代哲学》2005,8(3):76-82
20世纪20年代,柏格森哲学曾在中国思想界人为流行,此时也恰好是现代新儒学思潮开始萌芽和兴起的时候,梁漱溟和熊十力均受到了柏格森思想的深刻影响。梁漱溟试图融合佛教唯识学和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观点,用以阐释和发挥儒家“生”之哲学的精义,以重建儒家的理想人格。熊十力则通过反省和比照柏格森哲学的生命观与自然观,提出了他对于生命本体的独特看法,从而创立“翕辟成变”的大化流行论和“默识证会”的直觉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