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41篇
  5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采用R/K判断任务,探讨来自母亲、好朋友、不熟悉同学反思自我评价的记忆效应.结果发现:33名12~14岁青少年在总再认率和"记得"指标上,母亲加工条件和好朋友加工条件差异不显著,两者显著高于不熟悉同学加工条件(实验一);32名15~17岁青少年,在总再认率上,母亲加工条件和好朋友加工条件差异不显著,两者显著高于不熟悉同学加工条件,但在"记得"指标上,好朋友、母亲、不熟悉同学加工条件呈显著递减趋势(实验二).两项实验表明来自亲疏关系不同他人反思自我评价存在记忆优势效应;青少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他人反思自我评价的记忆优势效应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2.
道德伪善(moral hypocrisy)是对道德知行脱离进行反思的产物, 反映了道德心理学和社会认知领域的最新进展。从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和双加工理论四个理论来对道德伪善产生缘由进行了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产生机制进行了阐述。为了避免道德伪善的消极效应与不良后果, 进一步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来探讨了道德伪善的影响因素。考虑到现实生活中过分强调道德伪善的负面价值, 研究积极地审视了道德伪善在诱导认知失调、塑造和培养亲社会行为以及促进组织发展等领域的应用。未来研究需在现有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借鉴反应时和内隐测量技术来对道德伪善进行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 并对其应用性开展更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73.
杨建锋  王重鸣 《心理科学》2008,31(2):434-437
类内相关系数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s)是一族社会科学家们经常使用的指标.心理学家用它们来表示评分者一致性或判断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多水平分析. ICCs有多种模型.研究者们常苦于准确选出适合特定研究的模型.本文介绍了ICCs的常见模型及其关键用途.  相似文献   
74.
从科尔伯格提出道德认知发展概念至今,已经出现对道德认知发展的几种不同解释,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阶段论、水平论和认知图式论.本研究通过对一份道德判断测验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建立模型的实证方法,试图验证已有的几种道德认知结构理论的正确性.研究表明:道德发展过程的确包含六个阶段,它们是按照一定顺序发展的.同时,道德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三个水平,并先后建立了三种不同的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75.
张立平 《学海》2008,1(3):161-167
诉讼证明目的,是诉讼证明主体在一定的诉讼中通过具体诉讼证明活动,对诉讼事实证明所期望达到的理想性目标或结果.诉讼证明目的具有个别性与共同性、合法性与非法性、理想性与现实性.作为诉讼法上之诉讼证明目的只能是合法性目的.追求诉讼事实的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主体的合法性、共同性、理想性目的,对诉讼事实的盖然性判断是客观真实的理想性目标在实现过程中的现实选择.诉讼证明目的之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包括制度条件、物质条件和认识条件,诉讼证据制度的构建应与一定的诉讼证明条件相适应,以有利于司法正义之普遍实现.  相似文献   
76.
多参照系条件下信息获取方式对绝对方位判断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荣刚  张侃 《心理学报》2008,40(11):1137-1148
把参照系整合基础上的绝对方位判断分解成路径获取过程(目标位置信息)、自身定向过程(前行方向信息)和物体定位过程(目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体的方位信息),系统地考察了多参照系条件下信息获取方式对该任务的影响。研究以视觉形式呈现空间信息,实验1a和1b的任务中均包括上述三个过程,前者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前行方向信息、后者以语词的形式直接呈现前行方向信息;实验2有两个任务,分别独立于路径描述(定位后判断)和自身定位(定向后判断)。所有任务均为目标位置(R0o-前、R45o-左前/右前、R90o-左/右、R135o-左后/右后, R180o-后)×前行方向(北、东南西、斜方向)的组内设计、因变量为正确率和判断时间为主,共有64名大学生被试(男女各半)参与实验。发现:0o和180o位置优势效应、朝北优势效应在所有任务中都很明显;实验1和定向后判断任务中存在正方向R90o位置优势效实;定位后判断时间短于定向后判断时间,但总体所用时间上没有差异。结合信息获取的方式和可能使用到的判断策略,从绝对方位判断的认知结构上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77.
1.前言 下述行为司空见惯,我们差不多每天都会碰到:在作出了“X会是最好的做法”的判断后,形成了坚定而无条件的去做X的意向,最后却做了与之背离的Y。我们都得同意,人们常常故意做一些不符合他们的道德理性或计策(pmdential)理性的最优判断(bestjudgment)的行为。  相似文献   
78.
初始信任是许多重要关系的开端,也是多数研究主要关注的信任形式。缺乏可靠线索的不确定性特征使得初始信任往往依赖于直觉。基于直觉判断的初始信任可从信任者自身和信任对象两方面获取启发式线索,同时还会受到来自个体和情境因素的影响。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启发式线索的相关研究、拓展直觉初始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并结合启发式线索和影响因素提高初始信任准确性。  相似文献   
79.
1 循证医学及方法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1996年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专家Sackett.D L教授将EBM定义为“谨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结果以确定对患者的治疗措施”。其方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RCT)作为临床疗效判断的基本方法及手段被逐渐认可并广泛流行。这就成了临床医学由经验向科学过渡的重要手段。RCT的重要特点就是“随机”,“对照”,“双盲”。  相似文献   
80.
在新旧世纪之交,中国艺术界发生了诸多影响广泛的行为艺术事件,文艺界和美术界也都对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然而仔细审视和检阅这场讨论参与人的种种言论,可以发现主基调是一种基于道德谴责和传统美学判断的批评,触及行为艺术的语言、品位等更本体层面的批评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