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学习判断是元认知判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对未来回忆成绩的预测。重复学习判断中的低自信效应是一个有趣而反常的现象,指在重复学习测验中,学习判断往往低估了回忆成绩的增加,出现低自信的一种现象。目前,大部分实验证据支持重复学习判断中的低自信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一些实验结果表明该效应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对于这种低自信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如,锚定调整假说、记忆偏向消除理论、过去测验记忆的启发式假说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文章还指出了此领域现有研究的局限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2.
向玲  王宝玺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7,30(1):253-255
采用三因素完全随机实验探究主观概率判断是否满足次可加性规律,结果表明:(1)分解方式、分解数量和分解事例的典型性等三个因素对主观概率判断均有显著的影响。(2)次可加性不是一种普遍现象,主观概率判断中也会出现可加性和超可加性:把事件隐分为非典型事例时会出现超可加性,把事件隐分为典型或者典型加非典型性的事例时会出现可加性,而把事件显分时会一致出现次可加性。  相似文献   
133.
本研究用使用RJR研究范式,对小学五年级、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优生和差生的FOK判断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优生的FOK判断发展水平高于差生的。优生和差生的FOK判断发展均存在关键期,且优生的关键期早于差生的。优生FOK判断发展的关键期是在小学五年级与初一之间;差生FOK判断发展的关键期是在初一年级与高一年级之间。  相似文献   
134.
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当代英美元伦理学的讨论中,这一问题往往表现为关于道德分歧以及解决这种分歧的道德论证的性质的争论。这种争论之所以重要,  相似文献   
135.
本文从识解水平理论角度研究问题表征对伦理判断的影响。本文推断,事件的时间距离使得人们更容易形成高识解表征,能更好地辨别决策困境中的伦理原则;未来结果考虑特征高的管理者更关注决策的长期后果,也倾向于维护伦理原则。研究用两个实验递进验证了假设。139位大学生被试参加了实验1,结果支持了假设;实验2采用92位MBA学生的样本重复检验结论,并进一步验证未来结果考虑如何调节影响时间距离与伦理判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6.
本研究考察不同权威目击者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实验以90个7~8岁儿童为被试,采用3(行为情境)×3(目击权威类型)的组间设计,考察了不同权威目击者条件下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结果发现,目击权威的类型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在不同的行为情境条件下是不同的。成人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亲社会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分数最高,即更多判断他们会感到高兴,对损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分数最低,即更多判断他们会感到不高兴。而同龄权威和非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情绪判断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行为者的情绪归因存在显著差异,奖惩定向更多出现在成人权威目击条件。研究显示,成人权威对儿童道德情绪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  相似文献   
137.
孙小玲 《世界哲学》2015,(4):125-133
通过对休谟有关文本的细致和建构性分析,本文力图证明,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休谟并没有如诸多研究者认为的那样以一种哈奇逊式的"广泛的仁慈"取代了《人性论》中作为道德感源泉的同情,并因此退回到传统道德感理论。相反,通过结合同情与仁慈,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克服了《人性论》中关于同情的纯粹联想式解释所引发的困难,从而更为清晰地界说了同情在道德情感的构成中的关键作用,并因此完善了他的同情的伦理学。由于道德感仍然被视为同情与自然仁爱结合的结果,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也继续坚持了他的自然主义的哲学路径。  相似文献   
138.
尚雪松  陈卓  陆静怡 《心理学报》2021,53(3):291-305
好心帮倒忙事件时有发生, 帮忙失败的施助者往往认为受助者会苛责自己, 因而可能不愿再次提供帮助。这种预测准确吗?通过6个研究( N = 1763), 对比施助者对受助者反应的预测和受助者的实际反应, 发现了施助者在好心帮倒忙时的预测偏差:他们高估了受助者的负面反应。而在帮忙成功时, 施助者未出现预测偏差或预测偏差的强度较弱。导致该预测偏差的原因是, 施助者更为关注自身的能力, 以为受助者也关注自己的能力, 而受助者更为在意施助者的温暖程度。  相似文献   
139.
基于迁移适当加工理论,采用连续识别任务范式,通过操纵字词和图片的模糊度来考察知觉模糊非流畅的延迟效应。结果发现:(1)模糊不流畅的材料学习判断值更低;(2) 知觉模糊程度对即时的再认成绩没有影响,但在延迟再认测试中流畅性较低的模糊材料成绩更好。该结果表明实验操纵方式所引发的编码过程和记忆测试所需的检索过程性质上相匹配,而且延迟测试时,知觉非流畅可以促进学习,说明该效应存在边界。  相似文献   
140.
基于社会判断理论,研究以80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JAS范式考察了建议距离对建议采纳和自信心变化的影响以及线索丰富性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随着建议距离的增加,建议权重仅在线索信息较丰富的情况下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趋势,而绝对观点转变和自信心变化均不受线索丰富性的影响,分别呈递增和递减趋势。即建议距离对不同建议采纳指标有不同影响,建议距离与建议权重之间存在倒U曲线关系且线索丰富性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