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8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81篇
  2674篇
  2025年   12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聋童执行功能发展:聋童与正常儿童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标准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任务(DCCS),对76名智力正常的3~8岁聋童和78名3~5.5岁的正常儿童进行了对比测试,旨在考察聋童执行功能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结果发现,3岁组的聋童和正常儿童在DCCS任务上的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正常儿童在4~4.5岁时进入一个迅速发展期,而聋童要在6岁时才有快速的发展,到7岁后才相当于正常儿童5岁的发展水平,大约滞后2年。研究认为,造成聋童执行功能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1)语言符号系统和聋童特有的符号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2)聋童可能存在计划和灵活性的缺陷;(3)聋童可能存在命名和标识策略上的困难和注意机制的缺陷。结合关于聋童心理理论发展滞后于正常儿童7年以上的报道,心理理论发展和执行功能发展在聋童身上表现出较大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22.
本研究采用两个实验考察了他人知识状态觉知对不同语言能力幼儿名词习得的影响。参加实验的被试是来自上海市三所幼儿园的89名3~4岁幼儿。实验一发现,高语言能力幼儿在确定和不确定两种实验条件下的名词习得有显著差异,确定条件下的得分高于不确定条件。一般语言能力幼儿未表现出上述区别;实验二进一步发现高语言能力幼儿能忽视表面的语气线索所表达的迟疑,影响他们词语学习的是对他人知识状态的深层觉知。  相似文献   
23.
The question of the origin of badness is a core problematic in New Confucian philosopher Xiong Shili’s 熊十力 (1885–1968) Ming Xin Pian明心篇 (Explaining the Mind; 1959), a work representative of his thought towards the end of his life. In this essay, I examine how Xiong uses the concepts of the nature (xing 性) and the mind (xin 心)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moral badness. Xiong asserts that the Buddhists never concerned themselves with the problem of the origin of ignorance and delusion, afflictions that in turn lead to suffering and wrongdoing. Xiong sets out to redress what he claims the Buddhists had failed to do. I argue that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both Xiong Shili’s and Zhu Xi’s 朱熹 (1130–1200)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this problem are isomorphic. The isomorphism is significant because it suggests that Xiong consciously drew on Zhu Xi and/or the Buddhist models that Zhu in turn drew on. I provide evidence to show that even as late as 1959, and despite his increasingly entrenched criticisms of Buddhism, Xiong continued to draw on key concepts and models drawn from Buddhist philosophy of mind.  相似文献   
24.
本研究考察了在一个道德两难的情境中, 权威人格和权力感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研究以某市公检法系统的122名公务员为被试。首先采用权威人格问卷筛选出高权威人格组和低权威人格组被试, 然后分别进行高、低权力感的启动, 最后让被试对一个道德上的两难情景做出选择, 选择的结果可以反映被试的道德思维方式。研究结果显示, 高权威人格组被试在启动了他们高的权力感后, 产生了明显的以规则导向为主的道德思维, 而对低权威人格被试, 他们道德思维方式则不受权力感启动的影响。由于社会冲突的产生常常与冲突情境中的道德思维方式有关, 因此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某些社会冲突产生的原因, 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解决冲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5.
《心理学报》2025,57(7)
不道德亲家庭行为在组织中普遍存在且代价高昂, 当前已经成为学术界与管理层关注的焦点问题。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不道德亲家庭行为的前因研究, 对其后果的探讨尚显不足。本文基于不确定性-认同理论构建了不道德亲家庭行为影响员工工作和家庭生活的综合模型。通过实验研究、三方配对的多时点问卷调查研究以及5次纵向追踪研究, 本文发现不道德亲家庭行为会增强员工的家庭认同, 并通过家庭认同降低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以及家庭不文明行为。道德认同中心性调节上述效应, 当道德认同中心性较高时, 不道德亲家庭行为对家庭认同的正向影响及其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家庭不文明行为的间接影响会被削弱。此外, 不道德亲家庭行为的积极后效具有短暂性, 其通过家庭认同降低家庭不文明行为的间接效应在4周后逐渐减弱, 并于6周后消失。本文为理解不道德亲家庭行为的后果、机制及边界条件提供了新视角, 对组织管理和家庭关系管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6.
为探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道德认同的关系,及其法律意识在二者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采用法律意识量表、道德认同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187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尽责性、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向性与道德认同、法律意识呈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与道德认同、法律意识呈显著的负相关。(2)人格特质、道德认同、法律意识表现出了显著的性别差异,同时尽责性对道德认同的影响也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3)法律意识在尽责性与宜人性对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影响中起着负向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应该尊重人格特质的个体特异性,在高校进行专业的法制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提高个体的道德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27.
    
“Xin 心 (Mind)” is one of the key concepts in the four chapters of Guanzi. Together with Dao, qi 气 (air, or gas) and de 德 (virtue), the four concepts constitute a complete system of the learning of mind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theory of benti 本体 (root and body), the theory of practice and the theory of spiritual state. Guanzi differentiates the two basic layers of mind—the essence and the function. It tries to attain a state of accumulated jing 精 (essence, anima) and nourished qi, in which qi is concentrated in a miraculous way, through a series of methods of mind cultivation and nurturing, including being upright, calm, tranquil and moderate, and to concentrate the mind and intention. The doctrine of mind of the four chapters of Guanzi influenced Daoism and Confucianism and is a key link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It is a prelude to the merger of Confucianism, Daoism and Buddhism.  相似文献   
28.
考察了72名3~5岁儿童在三个改造过的经典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结果显示,大部分4岁儿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错误信念;大部分5岁儿童能够正确认识他人错误信念;大部分3~4岁儿童的自我错误信念认识显著好于他人(真人和玩偶)错误信念认识,5岁时这两种认识才没有显著差异;学前儿童对真人与玩偶错误信念的认识没有显著差异;学前儿童对“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中错误信念问题回答的一致性较高,而对“外表—真实”任务的回答与前两种任务的一致性较低。  相似文献   
29.
同一个道德决策情景使用外语(相比母语)呈现时,个体会表现出更强的功利性倾向,即道德外语效应。随着研究的深入,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运用元分析方法首次探讨了语言类型(母语vs.外语)对道德判断中功利性倾向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关的调节变量。通过文献检索及梳理,共有19篇文献46个独立样本97个效应量符合元分析标准(N=9672)。结果显示存在较小但稳定的道德外语效应(g=0.23);调节效应分析表明,道德外语效应受故事类型的影响,在个人道德两难故事中存在较小但稳定的外语效应(g=0.32),但在非个人道德两难故事(g=0.11)与日常道德评价故事中(g=0.12)不存在外语效应;非个人道德两难故事中的外语效应受记分方式的影响,多点记分在该故事类型下存在效应(g=0.27),二点记分不存在效应(g=0.05);性别和语系类型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这些结果表明语言类型对个体面对道德困境时的选择倾向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道德故事类型和记分方式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30.
《尚书》、《左传》、《国语》的心理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书》、《左传》、《国语》是我国最古老的三部文献。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有不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源头。本文主要讨论:《尚书》的五行观念、人贵论和人性论思想、认知心理思想、个性心理思想、心理测验思想;《左传》的情感心理思想、病理心理思想、文艺心理思想;《国语》的缺陷心理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