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8篇
  2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研究解偶联蛋白-2基因启动子常见-866G/A基因多态性(UCP2-866G/A)与2型糖尿病发病相关性.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内切酶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了76例非糖尿病对照(NDM)和115例糖尿病患者(DM)的UCP2-866G/A基因型分布,并分析各基因型与胰岛功能、代谢参数的差异性.结果DM的AA基因型分布显著高于NDM(32.2%vs15.8%,χ2=6.526,P<0.038).在NDM组GG型携带者空腹C肽(FCP)水平高于AA和GG组(两两比较分别为t=2.99,P=0.005和t=2.229,P=0.03);在DM各基因型之间FCP和餐后2小时C肽(2hCP)情况与NDM对照相似,各基因型混和餐刺激后2hCP差异更加明显.结论为UCP2-866G/A基因多态性与大连地区2型糖尿病发病相关,该基因多态性主要影响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202.
CagA蛋白是幽门螺杆菌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目前已证实cagA基因存在东亚及西方两种亚型.幽门螺杆菌产生CagA蛋白,注入胃上皮细胞后在其羧基端EPIYA重复序列区进行酪氨酸磷酸化,进而与SHP-2酪氨酸磷酸化酶相互作用,参与上皮细胞的信号传导,导致细胞骨架结构的重排,引起细胞表面形状的改变和细胞动力的增强,造成细胞异常的增殖和运动,在胃癌的发生中起了主要作用.cagA基因的羧基端EPIYA重复序列被认为是区分东亚型和西方型菌株的分子标记,东亚型CagA与SHP-2亲和力大于西方型,最终影响着不同CagA+菌株感染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03.
CagA蛋白是幽门螺杆菌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目前已证实cagA基因存在东亚及西方两种亚型。幽门螺杆菌产生CagA蛋白,注入胃上皮细胞后在其羧基端EPIYA重复序列区进行酪氨酸磷酸化,进而与SHP-2酪氨酸磷酸化酶相互作用,参与上皮细胞的信号传导,导致细胞骨架结构的重排,引起细胞表面形状的改变和细胞动力的增强,造成细胞异常的增殖和运动,在胃癌的发生中起了主要作用。cagA基因的羧基端EPIYA重复序列被认为是区分东亚型和西方型菌株的分子标记,东亚型CagA与SHP-2亲和力大于西方型,最终影响着不同CagA 菌株感染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04.
对爱因斯坦的"弯曲时空"理论与生物体DNA双螺旋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哲理性思考:控制生命时间程序的生物钟基因编码及调控细胞分裂的正、负向基因对应表达的严格时间程序,在DNA双螺旋结构上可能具有"时空弯曲"的原理.地球上不同经纬度地区的时间流行病学特征应该具有相对同时性.  相似文献   
205.
基因技术与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健康与疾病为分析起点 ,探讨了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念中 ,基因技术的发展 ,内含着排解人类疾病苦痛、扩大其相应的自由选择领域等文化要求 ,这些文化要求也孕育了基因技术的伦理归属 ,即基因技术被天然地赋予了改善人的健康状况这一价值 ,构成了其“利用自然”的活动状态 ,负载着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取向 ,并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对基因技术的伦理思考表明 ,基因技术不可能以一种独立于伦理的态势独立发展 ,伦理的关怀和引导 ,一直存在于基因技术发展的始终 ,并始终体现着对人的尊严的肯定和维护 ,从而使人的尊严成为基因伦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6.
癌症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危险的杀手之一。在西方国家 ,每 3个人中有 1人患有癌症 ,每 5个人中有 1个人死于癌症[1] 。随着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 ,人们已经认识到癌症是最常见的基因疾病 ,其发生与DNA序列异常有关。DNA的突变和复制错误会不断引起序列的细微改变 ,当体细胞突变替换了某个重要基因的功能 ,突变细胞优势生长而形成肿瘤 ,相关靶基因的附加突变和克隆扩增 ,造成了肿瘤组织的浸润和转移。目前人们已鉴定了大约 30个抑癌基因和 10 0多个癌基因。分离这些基因最有效的传统方法是基因作图策略 ;在较小的基因组片段上将其定位…  相似文献   
207.
基因武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8.
抑郁症具有中等的遗传度。通过影像遗传学方法探讨抑郁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对神经活动的影响,发现编码五羟色胺、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受体、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或受体的基因多态性会影响杏仁核、前扣带等情绪加工脑区的功能或结构,且多数基因与压力生活经历发生交互作用。表明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抑郁症发病机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的研究应拓展遗传和神经影像分析方法,重视环境因素的测量,通过整合遗传、神经影像及环境变量构建抑郁病理模型。  相似文献   
209.
田相娟  王美萍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0):1583-1591
抑郁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遗传基础。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以及分子遗传技术的进步, 与神经可塑性有关的BDNF基因作为抑郁遗传学研究的候选基因日益受到关注。概观而言, 已有相关研究主要探查了BDNF基因与抑郁的直接关联, BDNF基因与其他基因对抑郁的交互作用, 以及环境因素对BDNF基因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然而, 研究结论尚存在分歧甚至相互矛盾。其原因包括研究设计、环境测量指标、抑郁测量方法与研究对象种族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未来研究可通过采用多基因–环境设计, 考察被试种族、性别和年龄的调节作用, 以及探究潜在的作用机制等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有关BDNF基因与抑郁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10.
“早期成长与发展研究”(EGDS)是一个前瞻性的养子女研究计划。此项目包括了360组相连的生身父母、养父母以及刚出生就被收养的子女。此项目从婴儿3个月就开始跟踪这些被试,现在又加上200组被试,从遗传与环境的关联与互动着手,本项目将研究家庭环境和养育方式如何影响遗传因素的表达。所有被试均需要是在美国国内收养的婴儿。该研究收集了儿童的心理特征、生身父母与养父母的心理特征、养育方式、父母的生活状况等数据,以及唾液和DNA,初步分析发现,遗传与环境的互动在婴儿期就已经开始。本文也从干预的角度讨论了未来行为遗传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