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9篇
  560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以1368名农村留守儿童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检验心理韧性、同伴依恋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与其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关系,心理健康在性别、民族、年级和父母外出状况上差异显著;(2)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不仅能直接预测其心理健康,而且还通过同伴依恋、心理韧性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12.
目的:考察早期适应不良图式、负性生活事件在童年期创伤与大学生抑郁间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Young图式问卷短版中文修订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及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142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童年期创伤既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也可以通过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中的分离和拒绝、自主性及能力受损两大图式类别间接地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2)负性生活事件调节了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在童年期创伤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13.
基于抑郁的基因-环境研究范式,以30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网络成瘾与大学生抑郁两两显著相关;(2)网络成瘾在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 5-HTR1A基因rs749098多态性在该中介模型的直接路径和中介后半段起调节效应,具体表现为,相比携带C/G和G/G基因型个体,C/C基因型个体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负向预测更强,且携带C/C基因型的个体,即使是低水平的网络成瘾的都表现出更高的抑郁情况,而在高水平的网络成瘾的情况下三种基因型都表现出高水平的抑郁。  相似文献   
214.
采用问卷法对101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意义寻求在自我反思与智慧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生活事件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自我反思显著正向预测智慧;(2)意义寻求在自我反思与智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意义寻求的中介作用受到生活事件的调节,生活事件调节了自我反思通过意义寻求影响智慧这一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因此,自我反思对智慧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15.
为探讨压力事件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以及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使用强度在其中的作用;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网络使用动机量表;网络使用强度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武汉市内两所中学的91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压力事件与网络使用动机、网络使用强度和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 (2)压力事件正向预测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使用强度;网络使用动机正向预测网络使用强度;网络使用强度正向预测抑郁; (3)网络使用动机中;社会补偿动机正向预测抑郁;而好友联系动机与休闲娱乐动机负向预测抑郁; (4)压力事件通过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使用强度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抑郁。研究结果强调压力事件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初中生抑郁;还可以通过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使用强度间接影响初中生抑郁。  相似文献   
216.
向姝婷  赵锴  宁南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1):1814-1835
在数字化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 领导者授权行为是一种激励员工的重要措施。然而, 以往关于领导者授权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存在不一致发现。为了更深入地探讨领导者授权行为对员工的影响,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 系统地构建了领导者授权行为对员工的“双刃剑”影响机制。具体而言, 第一, 基于资源视角, 将授权视为领导者为员工提供的资源, 深入分析领导者授权行为产生的“赋能”过程机制和“负担”过程机制, 并提出员工的调节定向是影响“双刃剑”机制的边界条件; 第二, 从动态角度看待领导者授权行为, 探讨领导者每日授权行为和领导者授权行为的日波动对员工的“双刃剑”影响机制; 第三, 从动态角度看待领导者授权行为所发生的组织情景。探讨相对动态的情景, 即工作事件, 对领导者授权行为“双刃剑”机制的影响。通过结合静态和动态的双重视角, 系统地探讨了领导者授权行为对员工的“双刃剑”影响机制,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17.
本研究调查3880名初中生,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关系,并检验社交焦虑和无聊倾向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网络成瘾;(2)社交焦虑和无聊倾向分别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网络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还能通过社交焦虑和无聊倾向的链式中介间接预测网络成瘾。结合上述结果,本研究依据修正后的个人-情绪-认知-执行交互模型(I-PACE)和初中生的群体特征揭示了负性环境因素作用于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内在机制及对实践干预工作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18.
The relation of perceived stress and psychosocial dysfunction was examined in two clinical samples identifying stress as a personal problem. Perceived stres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elf-reported negative affect and physical symptoms. Negative and total major life event scores also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elf-reported negative affect and physical symptoms. However, 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and the life events measures were moderately correlated, indicating that the two scales assess different features of the stress experience. A major finding of this study was that perceived stres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ffective and physical symptoms even after the variance associated with life events had been partialed out.  相似文献   
219.
220.
This study examined both cross-sectionally and longitudin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rategies, additional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symptom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among Dutch former peacekeeping soldiers. Two groups of peacekeepers were investigated: 311 peacekeep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peacekeeping operation in Lebanon between 1979 and 1985, and 499 peacekeepers who were deployed after 1990. These peacekeepers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in 1996 and again in 1998.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re negative social contacts and fewer positive social contacts were associated with more PTSD symptom severity. More use of the coping strategies ‘wishful thinking’ and ‘accepting responsibility’ was related to more PTSD symptoms. Conversely, more planful problem solving and seeking social support was related to less PTSD symptom severity. In addition, a bilateral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additional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PTSD symptom severit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rategies may be valuable aspects of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