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多媒体学习过程中,动画学习材料的呈现速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已有研究对动画速度是否影响多媒体学习中的注意转换和学习效果存在不一致的结论。研究采用闪电形成原理动画作为实验材料,操纵慢速、正常速度和快速三个速度水平,利用Eyelink 1000眼动仪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眼睛注视,探讨多媒体学习中动画呈现速度对学习效果和注意转换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记忆测验的成绩上,慢速水平的迁移测验成绩要好于正常速度和快速;慢速在注视次数、眼跳次数、任务相关区停留时间和进出兴趣区次数这些总体眼动指标上比其他两组显著要高,但是对相关指标按时间进行加权后发现,只在兴趣区停留时间上慢速和快速长于正常速度。结论认为多媒体学习过程中,动画呈现速度会影响学习的理解效果,但是对识记不产生影响;材料呈现速度影响知识深层次加工,它独立于学习者的注意转换。并且材料呈现速度对学习者眼动的影响是微弱的。  相似文献   
502.
胡林成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13,36(6):1369-1374
意识水平的研究发现,数字量的比较机制与物理刺激比较的机制是一样的;在无意识水平上的研究发现,数字加工存在无意识语义启动现象。我们假设,在数字的物理特性的比较任务中可能存在无意识启动效应和类SNARC效应。实验一的数字比较任务和数字的物理大小比较任务发现,在33毫秒的无意识启动条件下,数字语义比较任务和数字物理大小比较任务中都发现了类SNARC效应、启动效应以及Stroop效应。实验二的数字覆盖面积比较任务中发现,在33毫秒的启动水平,数字比较与数字覆盖面积的比较任务中均存在SNARC效应、Stroop效应和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503.
把先前和现在遇到的客体视为同一个体的现象就可以称为客体连续性。目前对客体连续性的形成主要存在四种解释机制:相似理论、时空理论、种类理论和因果理论。研究者对时空理论中时空信息和客体表面特征信息, 种类理论和因果理论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存在争论。今后应构建相似、种类、因果理论的实验范式, 改进时空、种类和因果理论实验设计的不足并把客体连续性的研究从视觉领域拓展到到嗅觉、听觉等领域。  相似文献   
504.
图像记忆对动态搜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图像记忆对动态搜索的影响。实验1对静态和限制动态条件下的搜索效率进行比较, 以进一步检验视觉搜索的无记忆模型; 实验2通过比较限制动态和动态条件下的搜索效率, 考察了图像记忆在动态搜索中对注意的引导作用; 实验3考察了视觉搜索中新客体优势对搜索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1) 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 视觉搜索中均有记忆参与, 但两种条件下的搜索模式不同; (2) 在动态搜索中, 每当画面变化时被试可依据图像记忆将注意指向可能出现目标的新位置, 从而提高搜索效率; (3) 视觉搜索中新客体优势不显著, 这提示搜索过程中的注意指向主要受图像记忆的引导。  相似文献   
505.
大脑梭状回中部被认为是视觉词形加工区(Visual Word Form Area, VWFA)。近年来的研究对VWFA的功能提出了质疑, 研究者开始关注VWFA作为复杂阅读网络的一部分与其它脑区的动态联结机制,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梭状回中部对于视觉词形选择性敏感的本质; 二是它在词汇阅读的神经网络中的作用; 最后是语言经验对于VWFA认知神经功能的塑造作用。结合以上研究的最新进展, 文中指明从动态神经网络的角度揭示大脑功能成为今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最新取向。  相似文献   
506.
物体识别的绩效随物体的视角变化而变化,这一物体识别的视角依赖现象引发了研究者对物体识别的机制的广泛讨论。有研究者认为,心理旋转是导致物体识别视角依赖的原因,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物体识别中不包含心理旋转过程。两种观点都有来自于行为和神经机制两方面研究的证据。然而,现有的行为证据都是间接的证据,缺乏说服力。进一步的研究应注重直接操纵影响心理旋转与物体识别过程的因素,并把行为研究与能进行实时监测的眼动、脑成像等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07.
视觉索引理论是解释人类表征外部世界的一种新理论。首先回顾了索引理论的产生背景,在此基础上阐述索引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及在不同范式下如多客体追踪、线条错觉运动、前概念选择和感数与计数分离研究所提供的证据。接着,简介其在特殊教育、人机交互和语言学领域的应用。最后,针对新近研究引发对索引理论基本假设的争论如前注意加工是否涉及注意资源、索引阶段对特征信息和时空信息加工的分离等,提出相关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508.
实验采用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考察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壳区(NAcSh)内食欲素(orexin)在吗啡奖赏中的作用。Wistar大鼠分为盐水训练组和吗啡训练组。3轮吗啡(或盐水)匹配训练前,双侧VTA或NAcSh内给予OXR1拮抗剂SB334867(VTA: 0, 1, 5μg;NAcSh: 0, 1, 3μg);或2轮吗啡(或盐水)匹配训练前NAcSh内给予orexin A(0, 2, 4, 6μg),观察其对吗啡CPP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VTA内给予SB334867抑制吗啡CPP建立,并存在剂量效应关系;NAcSh内给予SB334867或orexin A均未影响吗啡CPP建立,而orexin A可增加吗啡处理大鼠的运动性。以上结果表明,VTA和NAcSh内的orexin在吗啡奖赏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可能调控成瘾行为的不同成分  相似文献   
509.
510.
Abstract :  This paper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Jung's definition of the self as the totality of the psyche. However, because the term psyche remains conceptually unclear the concept of the self as totality, origin and goal, even centre, remains vague. With reference to Heidegger's analysis of human being as  Dasein , as well as Jung's writings, it is argued that Jung's concept of psyche is not a synonym for mind but is the world in which we live psychologically.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e as existentially situated requires us to rethink some features of the self. For instance, the self as origin is thus not a pre-existential integrate of pure potentiality but the original gathering of existence in which, and out of which, personal identity is constituted. The ego emerges out of the self as the development and ownership of aspects of an existence that is already situated and gathered. Relations between the ego and the self are about what is known, or admitted, and its relation with what is already being lived within the gathering that is existence. The self as psyche, origin, and centre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meaning of interiority. Epistemological assumptions of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are critically discussed. The paper also includes critical discussions of recent papers on the sel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