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7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当代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2至1995年为全盘否定时期,1996年至1998年为恢复研究时期,1999年至今为稳定发展时期。现在全俄已经有三个非官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及各地的研究小组和中心。当今,这些研究基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认真研究俄罗斯的现状,分析俄罗斯的发展趋势,提出俄罗斯走出困境的出路和条件。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俄罗斯走过的曲折道路,充分显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巨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2.
陈卫平 《现代哲学》2002,3(4):33-40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主要涉及三方面问题。首先,如何认识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即两者是对立的还是相容的,不同的看法,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地位。其次,如何认识自我的社会本质和具体存在的关系,以往是注重社会本质而忽略具体存在,突出表现在把人的本质归结为阶级性,由此人的全面发展失去了理论的立足点。再次,如何认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过去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绝对化,出现了类似空想社会主义的片面性,即只强调个人是服务于集体的工具,不能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看作是互为目的和手段。中国近20多年来,两次讨论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对此前的失误有所克服。  相似文献   
63.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是当前我国宗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既表现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宗教问题的道路的过程,也表现为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标志,它是科学认识我国现阶段宗教问题的指南。这其中,我国宗教学界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4.
    
Russia accepted the notion of the unconscious and psychoanalysis before many Western countries. The first Russian Psychoanalytic Society was established in 1911. After World War I and the Russian Revolution, for a short happy period, the following psychoanalysts were active: Sabina Spielrein, Tatiana Rosenthal, Moshe Wulff, Nikolai Osipov and Ivan Ermakov. Scholars associated with Soviet ideas participated too, including Aleksandr Luria, Michail Rejsner and Pavel Blonskij. Lev Vygotskij himself dealt with the unconscious. A second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 was set up in Kazan. Unfortunately, at the end of the 1920s, repression dissolved the psychoanalytic movement. Even the word 'psychoanalysis' was banned for decades. Nonetheless, interest in the unconscious, as distinct from psychoanalytic theory, survived in the work of the Georgian leader D. Uznadze. His followers organized the 197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Unconscious, in Tbilisi, Georgia, which marked the breaking of an ideological barrier. Since then, many medical, psychological, philosophical and sociological scholars have taken an interest in the unconscious, a subject both feared, for its 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and desired.Since the 1980s, psychoanalytic idea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the scientific press and have spread in society. The fall of the USSR in 1991 liberalized the scientific an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of psychoanalysis.  相似文献   
65.
    
Lewontin and Levins's contributions are viewed from four angles: a more vigorous culture of science criticism; a visible college of Marxist scientists in the USA; inquiries into the diverse social influences shaping science; and motivating readers who want to pursue their science as a political project. Indirect contributions—influences on and appropriations by other actors in the wider realm of biology as politics—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more direct effects.  相似文献   
66.
The article deals with the history of Russian Spinozism in the20th century, focusing attention on three interpretations of Spinoza's philosophy – by Varvara Polovtsova, Lev Vygotsky,and Evald Ilyenkov. Polovtsova profoundly explored Spinoza'slogical method and contributed an excellent translation of histreatise De intellectus emendatione. Later Vygotsky andIlyenkov applied Spinoza's method to create activity theory,an explanation of the laws and genesis of the human mind.  相似文献   
67.
宗教在当代社会的"私人化",使基督教不仅作为一种信仰传统、也作为一种文化叙事引起诸多学科的关注,进而在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方面形成了新的论说模式。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神学是否存在着可能交合的问题领域?这应该对中国目前的宗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作者就此归纳为六个方面,并提出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68.
69.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列斐伏尔的核心贡献在于他首次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这个概念,但前后期有明显区别。本文概括了这种前后观点的转变。总体来说,他早期对日常生活主要采取了一种相对比较哲学化的与乐观化的立场:认为被异化的日常生活世界既包括着被压迫的因素,也包括着解放的因素;日常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的最深层次连接处,是一切文化现象的共同基础,也是导致总体性革命的策源地。而他后期则对日常生活理解得更加微观(即社会学化),也相对悲观了一些: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日常生活被全面地组织到纳入到生产与消费的总体环节中去。现代社会成了一个“消费被引导的官僚社会”,而不是一个可供人们自由选择的休闲社会、丰裕社会。  相似文献   
70.
张宪 《现代哲学》2003,25(3):42-50
本文以解放神学为例考察了基督宗教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联性,对中国基督宗教的处境化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