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出勤主义行为是指在生病时依然坚持工作的行为。工作场所的出勤主义行为不仅危害员工的个人健康,还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支出。近年来,出勤主义行为逐渐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并得到越来越多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总结以往研究,对出勤主义行为的概念界定和测量方法进行了概述,从个人因素、工作相关因素、组织层面因素和团队层面因素四个方面探讨了出勤主义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了出勤主义行为对个人健康、工作方面和组织层面的影响。最后,对出勤主义行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2.
我为这次会议准备了三个问题,我将集中讨论对整个美学以及亚洲美学原理的思索会在当今世界文化中所起的作用.1995年在深圳举办的美学会议曾预言21世纪将会是一个跨文化美学的世纪;去年在日本举办了第十五届国际美学会议,会议非常重视对亚洲主要美学传统进行的最新研究;这些都非常清楚地表明,我们作为学者所关注的领域在世界许多不同地区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一现象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这正是我打算在此次会议中加以论述的.  相似文献   
63.
64.
在感受质问题上,物理主义坚持在任何一个可能世界中,只要物理事实存在,其他特定事实如现象事实(关于感受质的事实)就随之被决定。假定P为所有的物理事实,Q为所有的现象事实,那么物理主义坚持P必然决定Q。知识论证作为一个反物理主义的论证,旨在证明物理主义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5.
宫睿 《道德与文明》2021,(4):89-100
近二十余年,德性伦理学受到了一种源于社会心理学的批评.一些实验表明,情境因素在人类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性格特质之类的属性是不存在的.这对依仗人格特质及其培养的德性伦理学来说是致命的.于是,德性伦理学做出了各种回应.一些回应是不成立的,德性伦理学是难以维持的.还可尝试由"内隐情境"这一概念解释跨情境的行为一致性以及个性间的行为差异,而无须借助于德性概念.情境主义不是行为主义,它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增强和扩大了责任.  相似文献   
66.
在西方环境伦理学中,生态中心论具有强烈的整体主义诉求。认为,人类只是自然整体中的一个成员和后来者;生态系统的价值具有内在性和优先性;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负有直接的、终极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些观点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系统整体论理念和复杂性研究对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关系,系统的目的性,整体的价值等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启示。  相似文献   
67.
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情境实验考察存在不安全感对内隐物质主义态度及外显物质主义倾向的影响,并探索潜在的动机机制:控制感寻求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高存在不安全感组的内隐物质主义态度显著高于低存在不安全感组,控制感寻求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但存在不安全感对外显物质主义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该结果为死亡心理防御的动机机制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对中国被试而言,物质主义也是个体应对存在不安全感的一种策略,该策略可以满足个体寻求确认和控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68.
本文简要介绍了俄罗斯联邦科学院国际知名汉学家列·谢·贝列罗莫夫博士的生平及他在中国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和历史以及中俄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汉学界的状况。  相似文献   
69.
关于幼儿绘画的“知”、“见”矛盾历来是儿童绘画认知发展研究中的热点,对于此现象的探讨,用得最多的是绘画遮挡关系的模型。该主要介绍关于幼儿物体遮挡的绘画及幼儿绘画认知发展的研究,归纳出关于幼儿把遮挡关系绘画成“分离”的三种原因,同时对幼儿画中的“知”、“见”矛盾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70.
社会本质主义是关于社会类别的直觉理论,是对社会类别差异的一种生物性归因。大量研究显示社会本质主义助长了种族、性别与阶层偏见,但也可以减少对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的偏见。在种族、性别与阶层等被强加的社会类别中,稳定性线索强,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群体之间的差异难以改变,折扣环境解释,进而促进偏见;在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等个体选择的社会类别中,可控性线索强,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一些群体成员的污名身份是不可控的,折扣个体选择的解释,进而减少偏见。未来研究应关注导致不同后果的社会本质主义信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系统、持续、有效的干预措施,为消除偏见,减少群际冲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学心理学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