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4篇
  469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71.
范畴化是心理词典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该文综述了这一现象的主要理论模型和相关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文章对该研究领域的各种争论及各种理论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并简要分析了范畴化现象的神经解剖学(脑结构基础及其功能)和神经生理学(事件相关电位的各种成分及其时间进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72.
下腰痛的影像学过度诊断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腰痛的发病率很高,就诊的患者人次居骨科就诊患者的首位。当前临床上存在下腰痛影像学的\"过度检查\",原因包括医方的利益驱动、医生过分依赖影像学、医生的防御性医疗以及患者方面的因素。针对下腰痛患者不同的症状和体征选择个性化的影像学检查和诊断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办法。  相似文献   
373.
刘涛  刘星辰 《心理科学》2017,40(4):1005-1010
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社交能力的缺失会导致严重的行为障碍和精神疾病,如自闭症。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性,绝大多数的自闭症脑成像研究多集中在年龄较大的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在静息态或简单的任务态下的脑激活模式或功能连接状态。自闭症的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和语言交流障碍却较少有研究触及。近年来,近红外光学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在真实的交流和互动中研究自闭症儿童的神经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机遇。  相似文献   
374.
大脑中的句法加工模式是神经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而句法加工是否存在独立性一直是研究者争论较多的问题。有形态标记的英语等印欧语语言的句法可以通过形态变化表现, 而汉语不具备与印欧语有明确对应关系的形态变化, 因此汉语的句法变化几乎不能通过外在形态标记。通过3T场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以汉语语义等值使动句为研究材料, 对不依赖形态变化来标记句法变化的汉语句法加工的独立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 大脑左侧额叶对于汉语句法加工具有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大脑左侧额叶中回的BA44区和额叶下回的BA47区都对汉语句法加工较为敏感, 这表明即使不通过形态改变来标记句法变化, 汉语句子加工中的句法加工仍然可以被分离, 句法独立性的加工主要由大脑左侧额叶中回及大脑左侧额叶下回等脑区承担, 大脑左侧颞叶并未参与汉语句法的独立性加工。  相似文献   
375.
抑郁症具有中等的遗传度。通过影像遗传学方法探讨抑郁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对神经活动的影响,发现编码五羟色胺、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受体、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或受体的基因多态性会影响杏仁核、前扣带等情绪加工脑区的功能或结构,且多数基因与压力生活经历发生交互作用。表明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抑郁症发病机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的研究应拓展遗传和神经影像分析方法,重视环境因素的测量,通过整合遗传、神经影像及环境变量构建抑郁病理模型。  相似文献   
376.
吴迪  邱江 《心理科学》2016,39(1):224-232
传统单一模态、单一分析方法在揭示抑郁症脑机制上存在较多局限;而新近多种模态、多种分析方法的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促进对抑郁症脑功能和结构的全面探索、挖掘,可以更加有效地运用和实施于早期辅助诊断、干预治疗当中。因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多种模态下的脑影像指标及其分析技术,而后分别从结构及功能神经影像数据融合等方面,概述了抑郁症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现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诸多脑区及相关环路结构及功能的异常。同时,通过对抑郁症多模态研究现状的梳理和总结,结合我们已有的相关前期研究工作,对未来抑郁症等情感障碍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377.
薛贵  陈传升  吕忠林  董奇 《心理学报》2010,42(1):120-137
先进的无创神经影像技术(如EEG和fMRI)允许研究者直接观察被试在完成多种知觉、运动和认知任务时的大脑活动。将脑功能成像与严密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考察大脑不同脑区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随着脑功能成像技术在研究人类决策行为中的日益成功运用, 一个被称为神经经济学的新兴领域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本文中首先对脑成像技术进行一个总体介绍, 重点在于探讨近年来在多体素分析和多模态数据整合的最新进展。接下来, 我们以风险决策、跨时间选择以及社会决策领域的几个研究为例, 阐述神经影像技术如何能加深和拓展我们对人类决策的认识。最后, 我们讨论了神经经济学中研究中面临的一些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78.
Abstract

High impact forces during running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ibial stress injuries. Previous research has demonstrated increasing step rate will decrease impact forces during running. However, no research has determined the cognitive demand of gait retraining. The primary purpose was to determine the cognitive demand and effectiveness of field-based gait retraining. We hypothesized that in-field gait retraining would alter running mechanics without increasing cognitive workload as measured by EEG following learning. Runners with a history of tibial injury completed a gait retraining protocol which included a baseline run, retraining phase, practice phase, and re-assessment following retraining protocol. Results demonstrated an increase in the theta, beta, and gamma power within prefrontal cortex during new learning and corresponding return to baseline following skill acquisition and changes across alpha, beta, gamma, mu, and theta in the motor cortex (p < .05). In the midline superior parietal cortex, spectral power was greater for theta activity during new learning with a corresponding alpha suppression. Overall,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use of EEG as an effective tool to measure cognitive demand for implicit motor learning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ield gait retraining.  相似文献   
379.
380.
    
The subject matter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 is complex, and synthesising the wealth of data from this research to better understand mental processes is challenging. A useful strategy, therefore, may be to distinguish explicitly between the causal effects of the environment on behaviour (i.e. functional analyses) and the mental processes that mediate these effects (i.e. cognitive analyses).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how the functional‐cognitive (F‐C) framework can accelerat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also advance a functional treatment of brain activity. We first highlight that cognitive neuroscience can particularly benefit from the F‐C approach by providing an alternative to the problematic practice of reducing cognitive constructs to behavioural and/or neural proxies. Next, we outline how functional (behaviour–environment) relations can serve as a bridge between cognitive and neural processes by restoring mental constructs to their original role as heuristic tools. Finally, we give some examples of how both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traditional functional approaches can mutually benefit from the F‐C frame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