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5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8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年老化与文本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老化与文本理解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在表层形式和文本基础两个低水平表征上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下降,而在情境模型的建构和提取、更新等加工过程中都没有发现由于年老化引起的能力下降。在介绍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从情境模型与另两个低水平加工的不同特点和老年人自身的特殊性两个方面分析了老年人在不同层次表征水平加工能力差异的原因。对情境模型水平加工能力保持的潜在机制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弥补在低水平加工中认知能力因年龄而产生的下降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2.
辛自强  张丽 《心理学报》2006,38(4):532-542
Karmiloff-Smith的表征重述理论认为表征重述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并且表征变化的过程包括程序、元程序和概念化三个阶段。采用微观发生法(包括前测、练习和迁移3个阶段,共8个期间),以数字分解组合任务为研究材料,探讨了120名小学一、二年级儿童问题解决中的表征变化及所受年龄和练习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测中存在发展性差异,即二年级儿童达到概念化阶段的人数显著多于一年级儿童,但前测处于程序阶段的儿童接受5次解题练习过程中以及在近迁移题目上都没有表现出年级差异,而在远迁移题目上二年级儿童的完成情况好于一年级儿童。练习模式对表征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变化的路线看,与简单模式相比,复杂模式更能促进儿童的表征发生变化,而且这时儿童表征变化的路线更丰富,表征变化发生循环的人数比例也更高。(2)从变化的速度看,复杂模式下儿童在插入难题的两次练习期间表征变化比较迅速,其余期间变化较小;简单模式下儿童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练习期间表征变化比较迅速,随后变化比较平稳。(3)从变化的广度看,练习中所获表征能力(在最后三次练习中达到元程序或概念化阶段)的推广,无论是在近迁移题还是远迁移题上两种练习模式之下的被试没有明显差异;但两组被试在近迁移题上的表现均好于远迁移题  相似文献   
193.
选取36名大学生,运用眼动技术,探讨不同结构类型文章在重复阅读时主题转换效应的变化特点。被试阅读的材料有两类:一是段落内部各个句子之间为平行关系(平行材料);一是每段第一个句子为该段落主题句(总分材料)。结果发现,两类材料在第一遍阅读过程中均出现了显著的主题转换效应,但在重复阅读时,主题转换效应消失,说明读者在第一遍阅读时已构建了文章的主题结构表征,并以此来指导后面的阅读。该结果支持共同策略假设理论,说明无论文章中是否存在标记,读者在阅读时都会构建一定完善的主题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94.
We tested whether dogs have a cross-modal representation of human individuals. We presented domestic dogs with a photo of either the owner's or a stranger's face on the LCD monitor after playing back a voice of one of those persons. A voice and a face matched in half of the trials (Congruent condition) and mismatched in the other half (Incongruent condition). If our subjects activate visual images of the voice, their expectation would be contradicted in Incongruent condition. It would result in the subjects’ longer looking times in Incongruent condition than in Congruent condition. Our subject dogs looked longer at the visual stimulus in Incongruent condition than in Congruent condition. This suggests that dogs actively generate their in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owner's face when they hear the owner calling them. This is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that nonhuman animals do not merely associate auditory and visual stimuli but also actively generate a visual image from auditory information. Furthermore, our subject also looked at the visual stimulus longer in Incongruent condition in which the owner's face followed an unfamiliar person's voice than in Congruent condition in which the owner's face followed the owner's voice. Generating a particular visual image in response to an unfamiliar voice should be difficult, and any expected images from the voice ought to be more obscure or less well defined than that of the owners. However, our subjects looked longer at the owner's face in Incongruent condition than in Congruent condition. This may indicate that dogs may have predicted that it should not be the owner when they heard the unfamiliar person's voice.  相似文献   
195.
雷怡  李红 《心理科学》2007,30(3):741-745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对Lillard的Moe假装任务进行了重复与改进,旨在探讨儿童对假装行为中知识状态作用的理解,进而讨论儿童对假装的心理本质的理解。实验一表明,“是否”问题使得5岁儿童在该任务上表现出肯定回答倾向;实验二表明.当改变提问方式,在问题中提供选择项目后,5岁儿童在该任务上的通过率有显著提高.肯定回答倾向明显减弱;实验三表明,当减少指导语中相互矛盾的信息、明确指出主人公知道某物而不知道另一物以及减弱对未知状态和知道状态的强调的情况下.5岁儿童能根据主人公所知道的事物来推断出其行为是在假装成该事物,能理解到知识状态在假装行为中的作用。这一结果表明5岁儿童能够理解到假装中所隐含的心理表征,Lillard所提出的Moe任务范式低估了儿童对假装的心理本质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96.
A perceived event such as a visual stimulus in the external world and a to-be-produced event such as an intentional action are subserved by event representations. Event representations do not only contain information about present states but also about past and future states. Here we focus on the role of representing future states in event perception and generation (i.e., prospective coding). Relevant theoretical issues and paradigms are discussed. We suggest that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motor system may be exploited for prospective coding not only in producing but also in perceiving events. Predicting is more advantageous than simply reacting. Perceptual prediction allows us to select appropriate responses ahead of the realization of an (anticipated) event and therefore, it is indispensable to flexibly and timely adapt to new situations and thus, successfully interact with our phys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97.
采用EyetinkⅡ眼动记录仪,探讨了聋生与解题正确率高的听力正常学生表征和解决加减文字题的差异。被试为小学3年级学生.聋生12名.听力正常学生8名。研究结果表明:(1)在解决加减文字题时,聋生与解题正确率高的听力正常学生在阅读方式、关注关键信息上有显著差异,很多聋生阅读没规律.漏看文字题的关键信息;(2)聋生解决加减文字题的困难与其不能正确表征文字题的文本有关。  相似文献   
198.
言语理解中的知觉符号表征与命题符号表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王瑞明  莫雷  李利  王穗苹  吴俊 《心理学报》2005,37(2):143-150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探讨言语理解中信息表征的方式。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96名。实验材料按照探测图画中物体的形状跟先前阅读的句子中描述的物体的隐含形状的关系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匹配版本,一类是不匹配版本。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种条件下图画再认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进行统计分析。实验1中被试读完句子以后马上进行图画探测任务,结果表明这时被试头脑中进行的是知觉符号表征。实验2中被试的阅读任务难度增大,结果表明这时被试头脑中进行的是命题符号表征。实验3中被试阅读的关键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以后再进行图画探测任务,结果表明这时被试头脑中进行的也是命题符号表征。总的实验结果表明言语理解中既存在知觉符号表征,也存在命题符号表征,知觉符号表征是信息表征的一种早期状态,人类头脑中最终的信息表征形式主要是命题符号表征。  相似文献   
199.
名词与动词加工的ERP差异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和记录ERP的方法,探讨了名词与动词之间的差异以及词汇的具体性对这种词性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00~300ms、300~400ms(即N400)时窗,词性与具体性的交互作用在两侧电极上达到显著水平,在两半球上具体名词所诱发的ERP比具体动词更负。并且,在N400上词性与电极位置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名词与动词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左、右半球的额叶和颞叶。本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语言表征的神经生物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0.
余达祥  胡竹菁 《心理科学》2001,24(6):694-697
本文探讨THOG问题的演绎结构及其非Wason-Brooks判断方法,据于Wason-Brooks判断程序和THOG问题逻辑结构的分析导致如下结论:1.Wason-BrooksTHOG判定方法并非判定THOG的唯一方法;2、被试选择那一种演绎判定模式取决于被试如何对原问题进行等效表征转换;3.判断失败可能意味着被试存在短时记忆容量障碍或者等效表征转换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