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0篇
  免费   358篇
  国内免费   13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41.
本研究通过测验法对北京市六所中学的802名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初中学生函数概念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初中生函数概念的发展存在着较为特殊的年龄特征;学生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内容显著地影响其函数概念的发展水平。但是,初中学生进行正与反、肯定与否定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能力还较差;还有很大一部分(将近一半)的学生不能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初二是学生函数概念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从初二以后,学生无论是进行文字信息、还是图形信息加工的能力都有明显的增强,但将文字信息与图形信息进行转换的能力水平还很低;考察同类问题间的联系时,学生还不能脱离开问题的实际内容,概括化地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842.
对中学生的人格建构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会昌  张红梅 《心理学报》2007,39(1):129-134
以乔治·凯利(George Kelley)的个人建构理论为基础,采用他发明的角色建构库测验,辅以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压力应对测验并收集学生学习成绩,考察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对象为从初一到高三的512名中学生。结果发现:(1) 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习成绩、学习适应性和压力应对存在显著相关。人格建构复杂性高的学生,学业成绩较好,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比较强;人格建构复杂性低的学生易采取“幻想”、“逃避”等消极压力应对方式。(2) 多元分析证明,在同时考虑到年级、性别、学习适应性和人格建构复杂性等因素时,人格建构复杂性对学习成绩的贡献大约为2.8%。(3) 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通过三种途径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其一,人格建构复杂性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二,以学习适应性为中介间接影响学习成绩;其三,以消极压力应对、学习适应性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843.
"山家"辨     
秦瑜 《现代哲学》2007,56(5):91-98
宋朝初年天台宗内发生了一场被称为"山家山外之争"的论辩,在这场论争之后,"山家"一称逐渐成为天台宗正统的代名词,而"山外"则成为针对非正统天台僧的贬称。本文主要从义学之辩、义学与忏法之争、教行统一三个方面,揭示出天台宗正统的确立不仅仅是义学之争的结果,还与天台宗人认可的宗门标准——"教行统一"这一宗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44.
考察云南省中、小学生师生关系的发展趋势、类型特点和师生关系对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作用.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云南省中小学生9055名,调查了他们的师生关系和学校适应.结果发现:(1)云南省中小学生与教师的依恋和亲密性随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冲突和回避性随年级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初中生得分最高.不同年级段学生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云南省中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存在三种类型:矛盾型、疏远型和亲密型.在矛盾型分布上,随年级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初中生矛盾型最多.在疏远型上,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高中生疏远型最多.在亲密型上,随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小学生亲密型最多.在三种类型上,小学和初中年级段学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冲突性和亲密性是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预测变量,回避性对中学生有显著预测作用.(4)具有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学校适应能力显著好于矛盾型和疏远型.结论:应加强对学生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培养,更加重视对中学生师生关系的干预.  相似文献   
845.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415名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为对象,采用修订后的《青少年科学创造性测验》,考察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智力和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结果发现:(1)家庭SES、智力、内部动机与创造性之间有显著正相关。(2)作为环境因素,家庭SES对创造性有显著预测作用,其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等于或高于智力和内部动机等个体因素的系数。(3)家庭SES对创造性既有直接影响,同时通过智力又有间接影响;智力和内部动机对创造性分别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46.
教师变量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观影响的多层线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32名小学数学教师与这些教师所教班级的1691名学生参与了本研究.两个测量工具评价了教师的数学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对教师的55节数学课进行了录像;并按照学习任务的认知水平与课堂对话的特点进行了编码,采用问卷法测查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看法与态度.多水平分析表明: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课堂学习任务的认知水平、课堂师生对话的权威来源与教师运用学生想法的程度对学生数学学习观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教师的学科知识对学生数学学习观的预测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847.
《管子》书非管仲所著已成学界公论,但其具体著者和成书年代当前却无一致认识,同时《管子》书的学派归属问题也存在着很大争议。笔者认为,《管子》为齐国稷下部分学者集体创作而成,其成书于战国晚期。《管子》的学派归属既非"齐法家",亦不是"道家黄老",而是先秦杂家。《管子》对于中国哲学、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所体现出的"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对当代文化现代化的建设具有时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848.
运用实验的方法,对371名小学生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生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的趋势;2)男女生在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城乡小学生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差异显著,城市小学学生发展比乡村小学学生发展早一年。  相似文献   
849.
The complex process of health has, until recently, been understood devoid of a spiritual component. The present article offers a model of health inclusive of spirituality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health communication field. Amending the assumptive non-relevance of spirituality to individual health, a growing body of scholarship in various disciplines recognizes the ways in which spirituality connects to overall wellness. As a whole, this literature equates spirituality with seeking, striving, and forward movement. Given the potential for health communication scholars to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at the forefront of this research,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dynamic model of health inclusive not only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but of the spiritual as well. Recognizing its centrality to wellbeing, the model locates the spiritual self at the center. Specifically, the spiritual self is described as engaging action, hope, and connection to self, others, and/or the universe.  相似文献   
850.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has reviewed and made recommendations concerning current teaching approaches, content, and barriers to the incorporation of behavioral/social sciences in medical school curricula (Cuff & Vanselow, 2004). This paper discusses those recommendations, the history of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the barriers to and evolution of behavioral/social sciences’ inclusion,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y’s future role in academic medicine. Psychological concepts and technology permeate medical practice, but litt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integrating 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Looking to its basic science domains (e.g. cognition, learning, development, neuroscience), psychology can take scientific leadership in illuminating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behavioral/social processes interact with biological functions in health, thereby providing the empirical basis for a truly integrated bio-behavioral curriculum. This article is based upon a symposium, “IOM Report on Enhancing Behavioral & Social Science in Medical Education: Impact and Opportunities for Psychology,”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August 21, 2005. Suzanne Bennett Johnson, Chair; Elena Reyes, John E. Carr, and Anthony Errichetti, participants; Eugene K. Emory, Discuss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