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3篇 |
免费 | 84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69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90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Jacquie Vorau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8,44(3):912-919
Many problematic responses that occur in intergroup interaction, such as inhibited behavior, restricted disclosure of valuable information, and miscommunication, do not arise from negative attitudes and sometimes are more frequently exhibited by lower-prejudice individuals.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how lower-prejudice individuals respond to methods for improving intergroup relations that have been investigated with the prejudiced person in mind. Two studies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for lower-prejudice individuals intergroup contact is experienced as being about the ingroup rather than the outgroup, and thus fails to exert its usual effect of paving the way for more positive subsequent intergroup exchanges. As predicted, for individuals seeking to be unbiased an initial exchange with one outgroup member affected feelings about ingroup worthiness, but not reactions to a subsequently encountered outgroup member. The opposite pattern was evident for higher-prejudice individuals, who readily generalized from their experience with one outgroup member to the next. 相似文献
93.
Deborah Roth Ledley Eric A. Storch Meredith E. Coles Richard G. Heimberg Jason Moser Erica A. Bravata 《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2006,28(1):33-40
The current study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all of a form of bullying, specifically childhood teasing, and later interpersonal functioning in a sample of 414 college students. It was predicted that memories of frequent teasing during childhood would be associated with fewer close friends, a more anxious attachment style in the context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d lower social self-esteem in early adulthood. Although recalled-teasing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number of friends later in life, it was related to other interpersonal difficulties. Specifically, frequent teasing was associated with less comfort with intimacy and closeness, less comfort in trusting and depending on others, a greater degree of worry about being unloved or abandoned in relationships, and poorer social self-esteem.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difficulties to specific domains of teasing was also explored. 相似文献
94.
通过3个研究探讨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关系, 以及在自我威胁情境下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研究1采用问卷法考察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相关关系, 结果发现, 安全高自尊者的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 研究2通过要求不同高自尊者与吸引力高/低的同性进行对比操纵自我威胁, 然后测量外显物质主义, 结果发现, 在吸引力威胁情境下, 安全高自尊者的外显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的外显物质主义; 研究3通过虚拟的智力测验排名反馈操纵自我威胁, 然后测量内隐物质主义。结果发现, 在智力威胁情境下, 安全高自尊者的内隐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的内隐物质主义。据此可认为, 异质性高自尊既是解开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矛盾关系的切入点, 也是瓦解自我威胁与物质主义正向关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5.
大学生身体自尊是如何随年代变化的呢?研究对2004年至2016年107篇使用身体自尊量表的研究进行了横断历史研究,涉及大学生30738名。结果显示:(1)我国大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年代有着显著正相关关系;(2)男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都有了一定提升;(3)男生在身体自尊各个因子的得分高于女生0.2~0.3个标准差,显示出了大学生在身体自尊水平上的性别差异;(4)从大学生整个群体来看,经济因素、高等教育因素与大学生身体自尊具有显著相关,而从不同性别群体来看,经济因素与人口压力对于男大学生的身体自尊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6.
97.
为探讨初中生尴尬情绪与合作的关系,设计了两个研究,研究1采用问卷法探讨尴尬情绪与合作倾向的关系,研究2采用实验法分析在具体的公共物品困境中尴尬情绪的唤起与合作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尴尬情绪可以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合作倾向,且状态自尊水平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2)尴尬情绪的唤起能够正向预测初中生在公共物品困境中的合作行为,状态自尊变化的差值在尴尬情绪与前期合作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尴尬情绪具有社会补偿作用,可通过调节状态自尊或自尊的变化来增加个体的合作倾向和行为。 相似文献
98.
99.
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亲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冒险行为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以及是否受青少年自尊的调节。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自尊量表和青少年冒险行为量表对北京石景山区、山东省德州市和河北省邯郸市的四所普通中学七至九年级共2520名(男生1226人,女生1294人)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冒险行为与父亲心理控制呈U型曲线关系,而与母亲心理控制呈倒U型关系。调节效应分析发现,父、母亲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非线性关系仅体现在中低等自尊青少年上,而高自尊青少年的冒险行为与父母心理控制无关。这表明,青少年自尊调节了父、母亲心理控制对其冒险行为的作用,父、母亲相同教养行为对中低等自尊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可能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为了探讨生活事件、自尊、反刍思维和初中生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和儿童抑郁量表对68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生活事件与初中生抑郁呈显著正相关;(2)自尊和反刍思维在生活事件和初中生抑郁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生活事件不仅是触发初中生抑郁的重要外部因素,而且生活事件还会通过影响自尊和经由反刍思维对初中生抑郁产生间接作用。因此,减少和避免生活事件对初中生心理的冲击,增强其自尊水平,调整其负性认知方式是改善和预防初中生抑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