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3篇 |
免费 | 84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69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90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由于自尊并不能完全地预见个体心理健康的程度,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构念。本文介绍了其中的努力之一,在吸收东方佛学思想的基础上,Neff于2003年提出了自悯这种新的自我观形式。文章介绍了自悯的成分,即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和正念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然后,从早期经验、社会文化的角度讨论了自悯的影响来源;在心理功能方面,自悯能有效地帮助个体应对负性事件,增强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力量,对人际知觉和互动也有重要影响。自悯的这些积极功能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运用。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12.
自尊结构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近年来,自尊结构的研究领域内出现了一些新进展,主要表现在:(1)内隐自尊研究的逐步兴起;(2)由注重总体自尊的研究到注重研究自尊的结构和具体自尊;(3)注重对自尊稳定性维度的分析研究;(4)注重对自尊结构的跨文化研究。这些都为我们理解和探讨自尊结构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视角。文章综述了该研究领域的进展,并对今后的自尊结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13.
514.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尊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在东西方文化中,自尊在其根源性、包容性及表达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树立文化差异性与普遍性的意识,加强对自尊文化差异的研究对于科学地认识社会心理现象和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可以从自尊的内涵、自尊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开展自尊的中国化研究。 相似文献
515.
以33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大学生性别角色、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性别角色影响主观幸福感,双性化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2)自尊是性别角色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中介变量,即性别角色通过自尊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影响。因此,为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教育中应当开展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同时要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516.
517.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630名具有社交网站使用经验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社交网站使用对妒忌的影响,以及向上社会比较、自尊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社交网站使用显著正向预测妒忌;(2)向上社会比较在社交网站使用与妒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该中介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具体来说,相对于高自尊大学生,低自尊大学生的向上社会比较产生更多妒忌。 相似文献
518.
自尊概念从诞生以来一直受到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在诸多研究和理论的推进之下, 对于其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并没有达成统一, 与相关概念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与误用。研究以历史为线索, 对自尊概念发展进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几种观点进行了总结与评述, 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与辨析。在此基础上, 研究还对现阶段自尊研究的热点话题--真实自尊的概念进行了梳理, 明确了其与虚假自尊或过分追求的自尊之间的本质差异, 即自尊的权变性与条件性, 以期为后续实证研究的展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19.
Abraham Tesser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1,10(2):66-69
Many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mechanisms for regulating self-esteem have been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These include, for example, reduction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elf-affirmation, and social comparison. The work reviewed here demonstrates that despite their differences, these mechanisms may be substitutable for one another. For example, a threat to self via cognitive dissonance can affect attempts to maintain self-esteem via social comparison. This implies that these mechanisms are serving the same, unitary goal of maintaining self-esteem. Thus, there is surprising generality or flexibility in the processes used to maintain self-esteem. Substitution of one mechanism for another may depend on the transfer of affect. The issue of substitutability across domains is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520.
Julia Schüler Veronika Job Stephanie M. Fröhlich Veronika Brandstätter 《Motivation and emotion》2008,32(3):231-242
Satisfaction of the implicit affiliation motive is known to be positively related to emotional well-being, whereas the frustration
of the implicit affiliation motive leads to impairment of well-being.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we specified two condition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satisfaction and frustration of the implicit motive. Referring to research on the congruence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motives, we assumed that a corresponding explicit affiliation motive leads to satisfaction of the
implicit motive. Corresponding affiliation behavior constitutes the second condition. Three studies confirmed the hypothesis
that both conditions must be fulfilled in order to positively connect the implicit affiliation motive to emotional well-being.
Participants with high implicit and explicit affiliation motives and who additionally showed a large amount of affiliation
behavior reported the lowest negative affectivity and the highest life satisfaction compared to participants who lacked one
of th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Julia Schüler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