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6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8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近10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对可操作物体的识别不仅依赖物体的视觉信息, 同时也依赖操作它的动作信息和知识, 即可操作性。来自行为实验、脑成像和脑损伤病人的研究都表明, 物体的可操作性在物体识别中会被激活, 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操作性的研究不但重新解释了生物与非生物、名词与动词的分离现象, 而且对于研究物体表征, 以及视觉物体识别的神经通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72.
方杰  李小健  罗畏畏 《心理学报》2014,46(4):467-480
汉语同音字音节的累积词频是同音单字词的具体词频之和, 即音节作为词被听到的频数, 也称为音节词频。它对词汇通达的作用还没获得一致看法。本文探讨听觉词汇通达中同音字表征的激活如何受累积词频的影响, 构成累积词频的具体词频和同音字数又会在其中起何作用。研究采用跨通道的音-字同音判断范式和配套的协方差分析分离出听觉的词汇表征激活作用。实验1固定同音字数, 同时变化累积词频和具体词频(其中具体高、低频同时也是同音字族内的高、低频), 结果发现具体词频的提高对表征激活有积极作用; 累积词频的提高仅在错误率上产生微弱的抑制作用, 而这个微弱作用可以归结为同音字族内高频字表征的激活对低频字表征的抑制。实验2固定具体词频, 同时变化累积词频和同音字数, 结果发现同音字数增加对表征激活产生抑制, 没有发现累积词频的作用。两个实验的结果说明, 音节累积词频对同音字的听觉词汇表征激活不起确定作用, 能够起作用的是同音字族内的具体词频和同音字数; 但同音字数变化的抑制作用仅在具体词频不变时才发生, 因此起决定作用的是同音字族内高频字表征激活和低频字表征抑制的机制。  相似文献   
973.
选择盲是指个体不能觉察他们的偏好与决策结果之间的不匹配, 即人们不能发现真实偏好被操纵, 这一现象在行为经济学中普遍存在。记忆表征理论主要从记忆表征编码的角度分析人们为什么不能发现选择的改变, 选择偏好理论则着重分析人们偏好反转的原因。选择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选项相似性和虚假反馈等。未来的研究需要从选择盲的心理机制与产生根源、影响因素和应用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74.
采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的意识性。根据关系部分的描述与目标句是否存在逻辑冲突,创设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两种实验条件。实验1和2分别使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进行研究。两个实验的结果都发现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加工指标上都差异显著,表明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既影响有意识加工也影响无意识加工,该结果支持和完善了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975.
张喆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13,36(1):67-71
数字空间表征是人类对数字进行表征的重要方式。数形联觉(number-form synesthesia)是一种数字可以有意识地引起空间知觉的独特现象,与此类似的是非联觉者中广泛存在的无意识的心理数字线(mental number line)现象。两者在行为和脑机制上存在着很多重叠,也存在着值得思考的差异。数形联觉的研究能够提供实质性的行为和脑机制数据,用以解决数字空间表征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于数字空间表征的理解;也为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成为数字空间表征研究中值得推崇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976.
高淇  刘希平 《心理科学》2016,39(4):820-826
采用隐蔽翻译启动范式的词汇决定任务,研究了三类中韩同形词的词汇表征,被试为30名熟练中韩双语者,以翻译方向和词汇类型为自变量。发现中韩双语间存在不对称的隐蔽翻译启动效应,这种不对称性与同形词类型有关;语义的启动效应大于语音的启动效应。说明完全和部分同义同形词的词汇表征是共享的,异义同形词的词汇表征是分离的;中韩双语同形词的词汇表征为双重心理词典模型。研究结果支持了修正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977.
仝可  唐薇  陈文锋  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0):1723-1731
人类能够快速提取集合刺激中的统计信息, 并形成以集中趋势和变异性为主要内容的统计概要表征。根据注意资源的使用, 统计概要表征的加工方式可分为分布式注意下的整体加工和聚焦注意下的个体加工。两种加工在工作记忆中相互影响, 共同构建了对集合刺激的表征。统计概要表征适用于多种刺激类型, 发生在低水平和高水平加工中, 因而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知觉加工方式。未来研究可关注统计概要表征的神经基础及其对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8.
采用自由分类和标签分类法,以16道中学物理力学应用题为实验材料,探讨不同学业水平中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分类及表征差异,以及题目陈述方式(有无示意图)对分类的影响.结果发现: (1)自由分类实验中,学优生侧重于按问题的深层特征(物理原理表征)进行分类,学困生侧重于问题的表面特征(文字表征);题目陈述方式对优困生的分类时间和分类表征也有影响. (2)标签分类实验中,学优生的正确分类题目数量显著高于学困生,有示意图下学优生的正确分类题目数量显著高于无示意图下.  相似文献   
979.
Millikan [2000] has levelled a number of persuasive criticisms against Cummins's [1996] theory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 In this paper, I pave a middle path in the debate between Cummins [2000] and Millikan [2000] to answer two questions. (1) How are representations applied to targets? (2) How is the content of a representation determined? The result is a new theory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 which I call narrow structuralism.  相似文献   
980.
Theorie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defence mechanisms are not unified.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psychological system as a dissipative structure which exchanges information with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world. When using defence mechanisms, the cognitive‐affective schema of an individual could remain stable and ordered by excluding psychological entropy, obtaining psychological negentropy or by dissipating the energy of self‐presentation. From this perspective, defenc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basic types: isolation, compensation and self‐dissipation. However, not every kind of defence mechanisms can actually help the individual. Non‐adaptive defences are just functioning as an effective strategy in the short run but can be a harmful approach in the long run, while adaptive defences could instead help the individual as a long‐term mechanism. Thus, we would like to suggest that it is more useful for the individual to use more adaptive defence mechanisms and seek out social or interpersonal support when undergoing psychic difficulties. As this model of defences is theoretical at present, we therefore aim to support and enrich this viewpoint with empirical evid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