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7篇 |
免费 | 108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6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87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幻忆(Déjà vu)是指任何对目前体验的一种不适宜的熟悉感, 并伴随着对过去体验的不确定感。年龄、梦、教育水平、旅行经历、生理状况和药物都会对幻忆产生造成影响。研究发现, 内侧颞叶和嗅内皮质与幻忆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主要通过知觉分离范式、情景再现范式、单成分元素交互作用范式、无辨别再认范式和催眠范式来研究幻忆现象。幻忆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若干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2.
场景知觉关注的是人如何知觉和加工复杂的真实环境信息。场景包括物体和背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复杂性与真实性程度,场景刺激材料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已有研究主要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来解释场景知觉中信息的提取和加工,也有研究试图从二者交互的角度来进行解释。此外,基于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技术,研究者分别采用了眼动、背景提示、物体觉察、变化觉察和点线索追随几种不同的研究范式来探讨场景信息的知觉问题。场景知觉研究在场景的定义、不同范式间的整合、研究内部效度和不同加工阶段的加工方式四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和探讨 相似文献
83.
预先承诺是指个体提前做出一个有长远目标的决定来限制对即时诱惑的选择,从而避免在未来决策中由于意志力缺乏而出现的自我控制失败。最后期限法和限制选择法是开展预先承诺研究的常用范式。本研究在系统回顾预先承诺的三种理论解释(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时间差强化学习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整合性的认知神经机制模型来解释预先承诺的作用过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预先承诺的研究范式和应用范围,并探究预先承诺调控非理性决策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84.
85.
采用图画辅助程序和图示评定量表,对四个年龄组80名儿童的分离焦虑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1)随年龄增加,儿童分离焦虑逐渐下降;(2)3—5岁儿童分离焦虑最高;(3)儿童直接分离焦虑高于间接分离焦虑;(4)直接分离与间接分离情景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因素。 相似文献
86.
87.
88.
采用任务转换范式考察了108名中小学生的注意转换能力。反应—线索间距和线索—目标间距都分为200ms和2000ms两种水平。结果发现:(1)一般转换条件下,小5学生、初2学生和高2学生的定势选择速度相同,小5学生的定势选择正确性比初2学生和高2学生低;特定转换条件下,短时CTI下小5学生的定势转换速度比初2学生和高2学生慢,长时CTI下小5学生的定势转换速度比初2学生和高2学生快,初2学生的定势转换正确性比高2学生低;(2)一般转换条件下,任务定势重组在任务转换中作用不大,任务定势惯性在任务转换中起作用;特定转换条件下,任务定势重组和任务定势惯性在任务转换中的作用都不大。 相似文献
89.
The fuzzy perspective in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first illustrat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Informational Paradigm” allowing
us to deal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uncertainties related to the various informational ingredients (data, model, assumptions).
The fuzzy empirical data are then introduced, referring to J LR fuzzy variables as observed on I observation units. Each observ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center and its left and right spreads (LR1 fuzzy number) or by its left and right “centers” and its left and right spreads (LR2 fuzzy number). Two types of component models for LR1 and LR2 fuzzy data are proposed. The estimation of the parameters of these models is based on a Least Squares approach, exploiting
an appropriately introduced distance measure for fuzzy data. A simulation study i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the suggested models a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n the centers and with existing methods
for fuzzy and interval valued data. An application to real fuzzy data is finally performed.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the Editor, the Associate Editor, and the Referees whos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 quality of the paper. 相似文献
90.
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向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从方法学的视角分析了心理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范式。文中讨论了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面存在的差异,探讨了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整合的逻辑依据与历史依据。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它们的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文中进一步探讨了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整合的基本方式,包括次序式整合、平行式整合、交叉式整合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