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63篇 |
免费 | 184篇 |
国内免费 | 56篇 |
专业分类
180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98篇 |
2018年 | 65篇 |
2017年 | 104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69篇 |
2013年 | 230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53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12篇 |
1976年 | 6篇 |
1975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91.
892.
研究旨在考察社交网站(微信朋友圈)中的积极反馈(点赞)与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孤独感的中介效应和生命意义体验的调节效应。采用朋友圈点赞频率问卷、生命意义体验量表、孤独感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61名微信使用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个体在朋友圈中获得点赞的频率可正向预测其主观幸福感。(2)生命意义体验对点赞频率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3)这种调节效应以孤独感为中介变量。研究揭示了社交网站中的积极反馈与个体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内在机制及其个体差异,对避免社交网站中社会反馈的消极影响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93.
本研究选择汉语量词为目标语结构,考察工作记忆容量对显、隐性两类反馈不同的调节机制。105名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地区母语为英语的中学生被随机分为显性修正组、隐性重铸组和控制组,工作记忆容量采用听力跨度测试测量,显、隐性反馈的效果通过语法判断测试与引导性模仿测试分别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工作记忆容量有效调节了显性反馈,但对隐性反馈的调节作用不明显;(2)受试的工作记忆容量越高,对显性反馈的调节作用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894.
人际情绪调节指的是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对自己或他人情绪进行调节的社会加工过程,对人际互动和社会关系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人际情绪调节社会互动的视角,首先探讨了人际情绪调节的概念;其次简要介绍了人际情绪调节的测量方法及其优缺点,包括主观评价法,实验室法和动态评估法等;最后分别从沟通理论和过程理论两方面梳理了人际情绪调节的研究,并针对这两方面的理论取向,提出相应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95.
896.
道德伪善是指个体对同一道德违规行为进行评判时,对自己宽松而对他人严苛的现象。双加工理论认为道德伪善是个体对自身道德违规行为有意识辩护以维护道德自我形象的结果。为此,本研究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对道德伪善的影响。结果发现,分析性思维可易化道德伪善,直觉性思维无此作用。实验果支持道德伪善的双加工机制模型,道德自利性行为并非自动化的反应,需要认知努力和分析推理的参与。 相似文献
897.
本研究旨在探讨任务线索和反馈线索在同步性联合运动中对他人运动预测的影响及亚稳态自我-他人整合模型中反馈线索在同步性联合运动中的关键作用,基于联合触点任务,采用3(线索:无线索、任务线索、反馈线索)×4(距离差:Δ0、Δ1、Δ2、Δ3)的被试内设计。结果发现:(1)任务线索下个体的反应时间受他人运动距离的调节,但不受其自身运动距离的物理影响。反馈线索与无线索下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2)相比于无线索与任务线索,反馈线索下个体间的绝对异步性最小。表明反馈线索下通过感知预测他人动作的加工方式在同步性联合运动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98.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采用延迟匹配任务的实验范式,测查了16名正常被试完成位置客体、方向客体和位置—方向捆绑客体的工作记忆诱发的皮层慢电位。实验发现:在第1个客体呈现后的300ms到600ms之间,在顶叶皮层(CP5、P7、P3),位置客体、方向客体比捆绑客体诱发了一个更负的成分; 在右额(F4、FC6、FC2、F8)、右后颞(TP10)、左颞(T7)、左后颞(TP9)等脑区,捆绑客体比单一特征客体诱发出了一个更正的成分; 在800至1400ms的慢波成分上,位置和方向捆绑客体在F4、FC6和F8三个记录点诱发的波形比单一特征客体的波形波幅更正。右侧前额叶参与了客体整合表征的存储,该结果支持了情景缓冲器的假设。 相似文献
899.
智慧与幸福是人类的普遍追求。智慧与自我实现幸福感(eudaimonia well-being)正相关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认同。智慧与享乐主义幸福感(hedonia well-being)是何种关系, 仍在争论中。从智慧发展的角度, 学者提出了积极人格发展观和发展历程观, 对智慧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结合中国文化及智慧和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提出发展水平观:随着智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个体幸福感的来源、持续时间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未来宜重点解决两个问题:(1)选择和编制适宜的智慧和幸福感测量工具; (2)澄清智慧与幸福感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00.
为探究文本背景下句子错误记忆的发展性逆转现象及精加工推理效应,95名有效被试学习3篇文本材料后,参与由学过句、内涵推理句、外延推理句和无关句组成的再认测验。结果发现:(1)高中二年级被试学过句的正确再认率和关键诱饵句的校正的错误再认率均显著高于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后二者差异不显著;(2)内涵推理句错误再认率高于外延推理句,高中二年级被试尤甚。结论:(1)句子真实记忆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句子错误记忆存在发展性逆转现象,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是句子错误记忆发展相对迅速的阶段;(2)文本背景下,不同的精加工推理诱发了不同程度的句子错误记忆,这种精加工推理效应与一般世界知识的自上而下激活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