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2篇
  4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Block [Block, N. (2005). Two 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9, 46–52] and Snodgrass (2006) claim that a signal detection theory (SDT)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ifference paradigms, in particular the exclusion failure paradigm, reveals cases of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 without access consciousness. This claim is unwarranted on several grounds. First, partial cognitive access rather than a total lack of cognitive access can account for exclusion failure results. Second, Snodgrass’s Objective Threshold/Strategic (OT/S) model of perception relies on a problematic ‘enable’ approach to perception that denies the possibility of intentional control of unconscious perception and any effect of following different task instructions on the presence/absence of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 Many of Block’s purported examples of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 without cognitive access also rely on this problematic approach. Third, qualitative difference paradigms may index only a subset of access consciousness. Thus, qualitative difference paradigms like exclusion failure cannot be used to isolate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 any attempt to do so still faces serious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相似文献   
232.
冠心病仍然是全球的主要死亡原因。其所造成的心肌梗死及慢性心力衰竭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和由此造成的高额医疗费用促使我们不断寻求新的医疗措施。近几年有关干细胞用于心肌梗死后心肌再生、心肌内新生血管形成,可能还会改善梗死后的心功能的研究成为心脏病学研究的最热门领域。尽管干细胞治疗有可能使心力衰竭的治疗得到彻底的革命,但仍有部分问题需要澄清。已发表的各个研究结果设计不尽相同,致使对该项治疗的效果较难得出一致的结论。但这些研究都强调干细胞治疗在未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可能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干细胞治疗与药学、外科及介入治疗的结合会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33.
采用不同类型强化刺激(中性刺激,奖励刺激,惩罚刺激,以及奖励、惩罚刺激并存)来改变可获得奖励和惩罚的强度和频度,分别考察不同类型强化条件对停止信号任务中抑制能力、心率和皮肤电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奖惩混合条件相比,在奖励条件下,被试的反应速度快,但正确抑制率明显低于惩罚条件和奖惩混合条件;在奖励条件下,被试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心率明显高于反馈条件、惩罚条件和奖惩混合条件.四种条件下被试的皮肤电活动无差异.  相似文献   
234.
幽门螺杆菌(Hp)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关系密切。随着根除Hp治疗在临床的普遍开展,Hp根除率逐渐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日益突出的抗生素耐药及患者对药物依从性差。对根除治疗失败者进行补救治疗已成为Hp治疗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由于各地的Hp耐药率及感染者个体情况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补救策略,遵循个体化的补救策略已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相似文献   
235.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度”的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极高,瓣膜置换术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根据不同的病情及需要可置换机械瓣或生物瓣,我国患者更常选择机械瓣置换,术后生物瓣置换需抗凝3个月~6个月,而机械辩置换者需终身抗凝,故抗凝治疗非常关键。本文从辨证思维的角度分析如何在瓣膜置换术后把握好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36.
在古代中国,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典型的“圣人”具有导向作用,《管子》塑造圣人品格,当然也是为了给人们确立人生目标。故而,学习圣人也就包括学习养生在内。在《管子·白心》篇中有一个养生的重要命题,叫做“执仪服象,敬迎来者”,这不仅是就如何“成圣”说的,而且对于一般人的生活而言也具有养生的借鉴价值。根据圣人理想人格的修养标准,《管子》不仅将治国与养生结合起来,而且具体探究如何“理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37.
针对冠心病和(或)2型糖尿病患者,已有许多有效的防治措施。然而,尽管接受了当前的标准治疗,这类患者仍会反复发生许多大血管和微血管事件,这种现象称之为血管剩留风险。有许多因素影响血管剩留风险的存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因此,采取积极的全面干预措施如改善生活方式、联合降脂以改善所有的脂质异常指标,是最大程度降低血管剩留风险的动向。  相似文献   
238.
239.
易学心理思想的研究,应该从<周易>"心"范畴入手,认真辨析<易经>和<易传>中每一重要"心"范畴的心理学涵义,并给予肯要的阐释与疏解,这是研究易学心理学的基本进路,由此也可以解决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话语系统的建立问题.  相似文献   
240.
曾凡朝 《周易研究》2005,2(6):22-33
对于程颢易学思想,学界述及较少,本文仅从"生生之易即为道"、"天人一也"、"只心便是天"、"形上形下之辩"等方面入手展开讨论.程颢以易为道,认为道的内容即是生生,生生之易为道体,为天理.从具有普适性的道、天理出发,程颢提出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中,程颢彰显了人的价值意蕴,认为"无人则无以见天地","人为天地心","只心便是天".同时,以道、天理为基础,在道器关系上,程颢阐述了道器的清晰区分和真正关联,并更加重视道器的圆融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