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4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116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132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49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31.
主体间性问题属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基于现象学主体间性理论框架探讨医患主体间性问题,是认识医患关系问题的新视角。医患主体间性问题的实质是主体之间的“可通达性”问题。主体间何以需要“通达”、是否能够“通达”以及如何实现“通达”,是需要理解和讨论的重点问题。主体间“可通达性”的实现,医患的“前理解”是医患沟通的主体间性起点和先验性基础,医患差异与矛盾是医患主体间性的重要表达形式,医学叙事是医患主体可通达性形成的重要通道,同时,医患主体的可通达性有赖于医学世界中多个主体视域的融合。
相似文献932.
患者被隐瞒坏消息的主要理由是保护其免受恶性病情信息的打击。而主张告知患者坏消息则有四个重要理由。告知坏消息必要但不绝对,最终是否告知应当取决于患者的知情意愿,而且如果告知还需征得家属同意。强调应该由医生告知坏消息,而不是护士、社工、志愿者等。在坏消息告知方式上,强调以医护团队为主体的生死学场域的提前构建,生死学场域的构成则包括医护人员的叙事素养、生死学科普活动以及医院生死文化三个要素,其中生死学科普活动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933.
该研究探讨了预期交流对创造力的影响,以及解释水平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实验1采用结构性想象任务探讨预期交流是否影响创造力。结果表明,相较于没有预期交流,预期交流条件下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实验2采取了创意产生任务,并探讨了解释水平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当完成抽象的、高解释水平任务时,相较于无预期交流,预期交流条件下个体在新奇性和变通性两个维度上表现出了更高的创造力;当完成具体的、低解释水平任务时,预期交流的效应不复存在。也就是说,只有当创造力任务要求高解释水平的抽象思维时,预期交流才能促进创造力的发挥。总结而言,本研究在过往对于交流与创造力以及解释水平与创造力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对于抽象创造力任务,虽然真正的信息交流尚未发生,但仅仅对于交流的预期就会提高创造力水平。 相似文献
934.
935.
采用问卷对326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手机线上交流(陌生人、熟人)、社会资本、手机关系需要满足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中学生手机线上交流(陌生人、熟人)能直接正向预测手机成瘾;(2)当对象为陌生人时,中学生手机线上交流能够通过手机关系需要满足间接预测手机成瘾;(3)中学生线上交流(陌生人、熟人)能通过社会资本经手机关系需要的多重中介作用来预测手机成瘾。(4)当对象为熟人时,线上交流通过社会资本、手机关系需要预测手机成瘾的作用更显著。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预防与干预中学生手机成瘾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36.
937.
938.
以往研究表明亲子沟通可能影响儿童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本研究基于亲子沟通的三层次模型比较了学业成绩优秀、中等和较差儿童的亲子沟通状况。结果发现:(1)优生的表达主动性、清晰性、敏感性得分显著高于差生,其父母的清晰性、开放性得分也高于差生父母;(2)差生父子和母子沟通质量均显著低于优生;(3)优生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作用相对均衡,且两种沟通较一致,而差生母子沟通的地位显著高于父子沟通,且两种沟通不一致。 相似文献
939.
李淑静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4,35(1A):51-53,57
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令患者心情愉快,而且还对患者的健康有实质性的影响。从宾默尔所提出的移情偏好理论的视角,探讨如何在该理论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移情偏好主要指从他人的立场和角度来体察其情绪和感受,明确其需求。鉴于此,提出医患沟通的相应策略:医生为主导,引导患者配合;基于移情,医生预测患者行为,做出最优反应;运用移情偏好,医生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处理。而所有这些策略都离不开医生的移情能力的培养和移情偏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940.
医患沟通模式是对医患沟通过程的总体性、概括性描述,对于指导医患沟通实践及医患沟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尚未提出被广泛接受的医患沟通模式。在总结、评述国外现有主要医患沟通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未来医患沟通发展趋势的梳理,提出了“6S延伸医患沟通模式”,即将医患沟通分为预备、融入、互动、教育、商定、维系6个阶段。研究结果拓展了现有医患沟通的范围与渠道,对于缓解当前紧张医患关系、提升医院形象、获得患者忠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