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8篇 |
免费 | 323篇 |
国内免费 | 75篇 |
专业分类
158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62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77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68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81篇 |
2013年 | 109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75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123篇 |
2006年 | 83篇 |
2005年 | 67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在元语言的启发下提出一种新的指代即元指代,并讨论其与篇章指示、语篇指称的异同。利用《围城》语料,对汉语元指代现象进行初步分类,并指出其在语篇语言学、文艺理论和汉语语篇的机器理解等领域里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2.
本文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研究儒道两家汉语言学思想的诗性特征及其对汉语言学发展的重要影响。认为不论道家还是儒家都强调汉语言以"象"为传意中介,"呈象"、"构象"是汉语言话语表达的核心机制,这充分显现了汉语的诗性特征。而汉字的象形又大都根植于自然的物象,就是这种人与自然的诗性关联既强化了"象"的隐喻述谓功能,同时也深化了汉语言的意蕴,使汉语言不仅仅是思想传达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艺术。 相似文献
993.
提出了中医传统阴阳理论认识的局限性,并客观分析了局限性产生的原因,结合现代哲学和相关科学知识大胆地提出了现代中医阴阳理论的新认识——地球生态系统阴阳观,并就其内涵及应用意义进行简要阐述,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基础理论,为中医药研究、教学、临床等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以期促进中医事业发展,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94.
郝先中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6):75-77
西医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其文化权威和学术优势也是慢慢确立的。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近代医院的普遍建立、西医教育的日益勃兴、西医学术团体和学术期刊的迅速发展、文化权威对中医界的浸透。进而,西医执业制度和文化权威逐渐为中医界所欣羡和模仿。 相似文献
995.
盆底结构精细复杂,传统的解剖学以尸检为依据,现代影像学则提供了活体观察功能形态的有效方法.盆底结构核磁共振成像研究的新进展,体现了医学技术创新的稳健性、后发性、综合性,其发展取决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影像医学工作者作为医学科技主体,只有具备综合型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进行医学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996.
基于后现代文化理念的叙事心理治疗,其主要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契合体现在:问题外化的治疗手段顺应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关系取向的治疗立场更适合具有关系自我观的中国人;关注差异的治疗模式与中医的个体化治疗模式不谋而合;重视来访者的内在力量可充分发挥中国人善于自律和反思的特长。 相似文献
997.
998.
何裕民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12):2-6
针对告别中医中药风潮,提出既然以“科学”的旗号,首先,立论就应恪守科学精神,尊重客观事实,注重历史地考察问题,讲究哲学思考,而不可不顾事实与历史背景,随意编造;也不可削足适履,以“物理科学”观,规范所有的科学学科。并就医学与物理科学的关系做了分析。认为:以科学的名义围剿中医学,命题本身就是错的。 相似文献
999.
王宝华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12):19-20
是针对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一文的序言部分所作的辩驳性文章。是以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为背景,对照观察中医学的发展历程,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而分析“废除中医”的思想对中医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分析中、西医学的可结合性;从中西医学的“共通”点,根据临床结合已取得较好成果的客观事实,从能结合宏观与微观的“黑箱方法”这一角度,通过分析人健康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疾病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浅析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并提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整体性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