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05篇 |
免费 | 179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43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91篇 |
2020年 | 167篇 |
2019年 | 195篇 |
2018年 | 183篇 |
2017年 | 182篇 |
2016年 | 190篇 |
2015年 | 131篇 |
2014年 | 177篇 |
2013年 | 643篇 |
2012年 | 132篇 |
2011年 | 153篇 |
2010年 | 108篇 |
2009年 | 190篇 |
2008年 | 195篇 |
2007年 | 177篇 |
2006年 | 131篇 |
2005年 | 133篇 |
2004年 | 88篇 |
2003年 | 80篇 |
2002年 | 61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2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36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25篇 |
1982年 | 18篇 |
1981年 | 40篇 |
1980年 | 29篇 |
1979年 | 25篇 |
1978年 | 23篇 |
1977年 | 41篇 |
1976年 | 24篇 |
1975年 | 18篇 |
1974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本研究探讨了自尊与网络过激行为的关系,以39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社交焦虑在自尊与网络过激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公我意识、私我意识水平的调节。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后,自尊对网络过激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社交焦虑在自尊和网络过激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公我意识调节自尊对网络过激行为的直接作用。相对于公我意识水平高的大学生,直接效应对公我意识水平低的大学生更显著;(4)自尊对社交焦虑的作用还受到个体私我意识的调节,相对于私我意识水平低的大学生,间接效应对于私我意识水平高的大学生更显著。 相似文献
902.
研究以上海市437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通过量表法分析了流动儿童从受歧视知觉到社会融入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受歧视知觉作为危险性因素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2)群体可渗透性在流动儿童的受歧视知觉和社会融入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受歧视知觉既对社会融入产生直接负面影响,也通过群体可渗透性对社会融入产生间接影响;(3)个体自尊水平对群体可渗透性中介作用的发挥起到调节作用,群体可渗透性对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随个体自尊水平的提升而增加。群体可渗透性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03.
以北京市、山东省和云南省14所小学中的340名有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症状的儿童及其158名班主任为被试, 收集了儿童自己填写的父母心理控制、自尊、抑郁量表, 班主任评估的儿童攻击行为量表, 用以考察父亲与母亲心理控制对ODD症状儿童抑郁、攻击行为的不同影响, 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儿童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与有ODD症状的女孩相比, 具有ODD症状的男孩人数更多, 抑郁、攻击行为问题更为严重, 自尊也更差;(2)父亲对男孩的心理控制显著多于女孩, 而母亲对男孩、女孩的心理控制没有显著差异;(3)父亲和母亲心理控制与ODD症状儿童的抑郁、攻击行为都呈显著正相关且父亲心理控制能显著预测儿童的抑郁和攻击行为, 而母亲心理控制能显著的预测攻击行为;(4)自尊在父亲心理控制与ODD症状儿童的抑郁、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的攻击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 在父亲心理控制与儿童的攻击行为、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的抑郁之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04.
研究应用“决策者-建议者系统”(Judge-Advisor System)经典研究范式,以62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职业决策情境中信任水平、建议类型对建议采纳的影响。结果发现:(1)决策者的最终决策信心倾向于坚持原有信念;(2)信任水平的主效应及其与建议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建议采纳主效应存在显著影响;(3)建议者信心对决策者的建议采纳权重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并削弱了信任对建议采纳权重的作用。这表明,在职业决策情境中,信任水平对决策者建议采纳权重的影响与建议者提供的建议类型(与决策者的初始决策是否一致),以及提供建议时的信心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05.
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讨了攻击性初中生的类别转变。276名初中参加了为期一年的短期纵向追踪研究,在一年中分两次报告了自己的攻击行为。用潜在转变模型分析了初二到初三时青少年的攻击类别转变,结果表明初中生有三种攻击模式。研究以潜在转变模型进一步探究了这三种攻击模式的变化,结果发现两种模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同模式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转变。最后,研究探讨了攻击类别转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性别与友谊质量可以起到显著作用。针对实际意义,文章最后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906.
通过研究品牌犯错的时间打折效应,本文试图探讨潜在消费者(未购买者)对犯错品牌评价的心理倾向。实验1研究发现,随着品牌犯错事件时间距离的延伸,消费者对身体性危害-品牌犯错的评价不会改善,即没有出现时间打折效应,而对功能性危害-品牌犯错的评价则逐渐提高,从而表现出时间打折效应。但实验2研究进一步发现,随着品牌犯错事件相关性的增强,功能性危害-品牌犯错的时间打折效应也消失。结论:潜在消费者对犯错品牌评价的心理倾向表现为“消费者防御”,并且身体性危害-品牌犯错启动的消费者防御要强于功能性危害。 相似文献
907.
WANG Xiaona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15,10(2):287
The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of the concept of force in the dispute between Leibniz and Clarke has not received enough scholarly attention. Vailati’s monograph,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study of the Leibniz-Clarke correspondence, focuses on a non-theological dimension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of force in this debate. Based on this perspective, Vailati’s conclusion is that Clarke’s understanding of force wa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Newton. However, the historical context shows that this is not the case. Clarke’s concept of motive force bore a strong resemblance to that of Newton, according to which force was an active principle that had been endowed upon matter at the beginning of God’s creation. Furthermore, the close link between force, matter and God’s providence had a long tradition of debate between Cartesian and Gassendian philosophers since early modern times. The different concepts of force dividing Cartesian and Gassendian philosophers were actually related to, and conditioned by, their underlying fundamental theological differences. The concept of force in the Leibniz-Clarke controversy, accordingly, could be regarded as along the lines of the earlier disputes between Cartesian and Gassendian philosophers. 相似文献
908.
作为孩子成长的关键人物之一,父亲对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184名学前中班儿童及其父母为被试,考察父亲参与教养的量(参与教养的时间)和质(积极教养行为)对儿童早期社会技能的作用。结果发现:(1)控制母亲积极教养行为以后,父亲参与教养时间仍显著预测儿童的社会技能,父亲积极教养行为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2)控制母亲积极教养行为后,父亲参与教养时间显著预测女孩的合作性、责任感、自我控制及总体社会技能,边缘显著预测男孩的主张性;父亲积极教养行为边缘显著预测男孩的主张性,对女孩各项社会技能的预测均不显著。(3)父亲参与教养时间显著预测母亲积极教养水平低组儿童的合作性、主张性、责任感、自我控制及总体社会技能,父亲积极教养行为边缘显著预测母亲积极教养低组儿童的合作性和总体社会技能。表明父亲参与教养对母亲消极教养具有缓冲作用,其中父亲参与教养时间的缓冲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909.
采用父母心理控制、亲子依恋、抑郁量表对从北京市、山东省和云南省14所小学筛选出来的246名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儿童进行施测,并由被试的班主任填写儿童攻击行为量表,考察父、母心理控制对ODD儿童抑郁和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ODD儿童中男生人数更多,且男孩的抑郁和攻击行为更严重;(2)父亲对男孩的心理控制更强,而母亲在对男孩和女孩的心理控制上没有显著差异;(3)父、母心理控制与ODD儿童的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和抑郁均呈显著相关,但只有父亲心理控制与ODD儿童的攻击行为显著相关;(4)父子依恋在父母心理控制和ODD儿童抑郁之间没有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母子依恋在母亲心理控制和ODD儿童抑郁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父、母心理控制和ODD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均没有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