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本文是对国际知名的弗雷格学者迈克·比尼的访谈录,访谈从弗雷格的生平、性格特征开始,然后基本上按年代顺序,涉及有关弗雷格的学术贡献和学术思想的诸多话题,通过本访谈,我们可以对弗雷格其人和他的逻辑和哲学贡献获得轮廓性了解,并且获知有关弗雷格思想的各种新争论和新研究。  相似文献   
112.
113.
《学海》2019,(4)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和微观基础。本文通过梳理现代经济学诞生以来企业理论和企业史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文献,识别出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缺失企业"和将企业"黑箱化"的现象及原因,然后首次展现出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发展出来的两条打开企业"黑箱"的学术路径:契约—激励视角和能力—知识视角。本文从理论起源、核心概念、研究主题、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方面,分别对这两条由不同学科主导的学术研究路径进行评述。本文认为,这两条研究路径本质上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而相比于经济学领域发展得相当完善的契约—激励视角,主要从管理学和演化经济学发展而来的能力—知识视角则首次复兴了经济学中被长期忽略的"生产力研究"传统,因而蕴含更大的研究潜力。本文提出以下研究方向:探索从理论和方法上整合两个研究视角的可能性;进一步挖掘能力—知识视角的学术潜力;加强中国本土化的企业理论和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4.
休谟式的信念—欲望模型仍是道德动机理论的主流。在当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宣称信念自身足以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因此欲望不是必要的;而情感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则宣称只有欲望或情感才能解释一个人的行动。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既同意休谟主义的观点,认为信念和欲望都是为解释一个人的行动所必需的,同时又不同意休谟主义,认为信念和欲望并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的心灵状态,相反它们构成了一个称作"信欲"的单一心灵状态。迈克尔·斯洛特是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的代表,其信欲概念对道德动机问题的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亦有其局限性;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及"知行合一"思想为克服斯洛特观点的局限性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15.
本案例阐述了咨询师运用钟有斌先生的认识—领悟疗法对一名情感缺失产生严重心理问题求助者的心理咨询过程。帮助求助者因父亲去世而失去生活信心并产生的情绪问题为主,深入探讨求助者童年的创伤事件,使求助者领悟到自身心理年龄没有随着生理年龄增长而增长的事实。从而使求助者重新认识自我,重新树立生活信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6.
居飞 《世界哲学》2016,(6):40-49
自无意识被发现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深化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认识。其所构造的多重内外现实之区分模式不仅重构了人类的精神结构,同时也动摇了古典形而上学及认识论的基础。而拉康借结构主义潮流,在其符号—想象—实在三联体基础上,以语言"外部决定论"与"实在之外在"等阐述不断深化、也重新定义了精神结构所内在的多重复杂内外关系。  相似文献   
117.
高校扩招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种种不利的因素。本文通过b—slim教学模式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应用,探讨其对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8.
J.斯坦利(JasonStanley)认为,并不存在赖尔所说的know-how与know—that的区分,因为前者可以还原为后者。本文力图证明,无论是罗素式还是弗雷格式命题观,都无法容纳斯坦利的还原所依靠的实践性呈现模式概念,因此斯坦利的还原是不成功的,我们有理由继续坚持赖尔式区分。  相似文献   
119.
任何一种伦理学理论形态都必须面对“道德具有何种力量”的问题.韦伯的理性主义伦理学沿着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向思考这一问题,一是展开价值哲学的探索,着力探讨伦理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由此确立起一种“文化—规范”的论域;一是做出历史哲学取向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伦理作为价值符号生产之一种形式,曾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何种作用,以此形成一种“经验—历史”的研究场域.韦伯的伦理思考是在其解释社会学范围内展开的,因而不可避免具有内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