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9篇
  免费   485篇
  国内免费   167篇
  219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Pairs of high-school students matched-to-sample for money. On each trial, the first pair member to complete a fixed ratio of knob-pulling responses could work the matching problem on that trial. Competition occurred when both pair members responded for the problem. Sharing occurred when only one pair member responded on each trial, and the subjects alternated trials. Hence, sharing requires less responding and still allows a moderate number of reinforcers for each subject. Recen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increasing the response requirement to the point that it may have aversive properties will produce a change from competition to sharing. A related variable is an adjusting schedule that adjusts the subjects' response requirements so that their abilities to take reinforcers are equal. In this way, subjects might learn that competition requires more responding but produces no more reinforcers. However, recent research also suggests that competition decreases over sessions without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s. Because of this possibility of a time-related variable, ratio size and an adjusting schedule were studied in a group design. Competition did decrease for all groups over sessions, but the large-ratio groups switched from competition to sharing sooner than the low-ratio groups. The adjusting schedule had a similar but smaller effect.  相似文献   
22.
以442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历时20个月的纵向研究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和积极品质对中考成绩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1)家庭SES、积极品质整体发展水平可以同时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在20个月后的中考成绩;(2)积极品质整体发展水平在家庭SES与中考成绩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即家庭SES越高,初中生的积极品质整体水平越高,其中考成绩越好。研究结果提示积极品质可以补偿低家庭SES对学生中考成绩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3.
本研究结合fNIRS技术,考察了美术训练学生和普通学生在中国画审美一致性上的差异。行为上,虽然两组被试在审美评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评分一致性上,美术训练学生相比普通学生在“好看”评分上更一致。脑活动上,美术训练学生右侧颞顶联合区的16通道和24通道的神经活动一致性显著高于普通学生,且美术训练学生的神经活动一致性与“好看”评分呈负相关。本研究揭示了艺术专业知识对中国画审美的重要性,且神经活动一致性可作为中国画审美判断的一项潜在神经标记。  相似文献   
24.
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本研究探讨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大小.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探讨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压力影响因素的构成.实验2进一步探讨了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压力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得到了不同样本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25.
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功恐惧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运用成就动机问卷和投射测验研究了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功恐惧。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成功恐惧有四种 ,分别与人际、家庭、学业和事业有关。由投射测验引起的成功恐惧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成就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与成功恐惧负相关显著 ,避免失败的动机与成功恐惧正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26.
中学生偶像崇拜与学业自我概念、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 ,选取北京市某普通中学 42 8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1 )有偶像的中学生人数显著高于无偶像的人数 ,“歌星影星”与“著名人士”是其崇拜的主流。 (2 )学业自我概念及其各维度在有无偶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3)主要偶像类型对学业自我概念具有显著主效应。 (4 )有无偶像和主要偶像类型对学业成绩均没有显著主效应。  相似文献   
27.
中小学师生的校园暴力内隐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用自编问卷对2386名中小学生和50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师生普遍认可比较严重的身体攻击和性骚扰为校园暴力,不太认可言语攻击为校园暴力。学生的内隐观存在性别、城乡和年级差异,教师的内隐观基本不受性别、城乡、年级和学历影响。教师比学生更认可身体攻击为校园暴力,而学生比教师更认可言语攻击、财产破坏和一般性的体罚为校园暴力。  相似文献   
28.
农村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研究运用测量的方法考察了 3 86名农村初中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结果表明 ,初一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地好于初二、初三、初四的学生 ;男女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差异显著 ;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身心健康”四个分测验中 ,年级差异非常显著 ;优等生和差生在学习适应性上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9.
《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结构的探索及修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浙江省8个城市的6所高中和6所初中,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初一到高三600名学生,用修改后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了测查,着重检验该测验的结构。结果发现,因素分析所获取的因素与原测验相一致,但对原测验的项目进行了一些删减。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以及内部一致性系数显示,修改后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其效度也符合心理测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30.
Taking Catholic sexual ethics and liberal feminist ethics as points of departure, this essay argues that both frameworks are ill‐prepared to deal with the moral problems raised by sex trafficking: while Catholic sexual ethics is grounded in a normative understanding of sexuality, liberal feminist ethics argues for women's sexual autonomy, resting upon freedom of action and consent. From a perspective that attends both to the phenomen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embodied selves and the Kantian normative interpretation of dignity, it becomes possible to critique both the Catholic and the liberal feminist frameworks of ethics. I argue that Catholic sexual ethics requires a reconceptualization as social ethics in order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our present time, but that the shift is possible without giving up the moral imperatives of both Catholic and feminist ethics to protect human dignity and women's righ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