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0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6篇
  1151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71.
    
Anthony O'Hear 《Ratio》2020,33(2):106-116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reasoning in a general sense. Following a broadly Aristotelian framework, it is shown that reasoning well about morality requires good character and a grounding in virtue and experience. Topic neutral ‘critical thinking’ on its own is not enough and may even be detrimental to morality. This has important consequences both for philosophy and for education. While morality is objective and universal, it should not be seen purely in terms of the intellectual grasp of true propositions. As Simone Weil shows, it emerges from very basic aspects of our nature. As well as reasoning in an abstract sense we need what Pascal calls esprit de finesse based in our humanity as a whole, in sens, raison et coeur.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some reflections on our propensity to fail morally an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tue and happiness.  相似文献   
872.
873.
874.
对空间推理的研究有助于探明其加工机制以及验证心理逻辑理论和心理模型理论。行为研究通过考察多种影响空间推理的因素(如心理模型数量、前提的对象顺序等)证实了心理模型理论的预测。脑成像的研究表明,空间推理活动主要激活枕-顶-额脑区网络,顶区可能是推理的特异性脑区。研究的结果同样支持心理模型理论。未来的研究应该整合演绎推理的不同理论,加强对不同演绎推理任务的研究,并将脑成像技术与EEG或ERP结合起来,进一步探明人类空间推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875.
从知觉分心任务看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晓清  冯廷勇  李宇  李红 《心理学报》2008,40(9):987-993
采用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考察了知觉分心对90名4岁、5岁、6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阐释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可能机制。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分别为一种关系无分心任务、一种关系有分心任务、两种关系无分心任务和两种关系有分心任务。结果表明:(1)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知觉分心对儿童类比推理成绩有显著影响,儿童在无分心任务中的表现明显好于知觉分心任务的表现。在无分心条件下,4岁儿童已经开始能够选择关系匹配来正确完成类比推理。错误分析发现知觉分心任务中儿童所犯错误主要是分心错误,而且分心错误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对知觉分心的抑制控制可能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类比推理能力逐渐提高。总体表现为6岁组的成绩显著优于4岁、5岁组的成绩,而4岁组的成绩与5岁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5岁可能是儿童能够抑制知觉分心进行类比推理的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876.
归类不确定情景下特征推理的综合条件概率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墨耘  莫雷 《心理学报》2005,37(4):482-490
用大学生被试,通过三个实验探讨在集中呈现类别成员样本信息的归类不确定情景下的特征推理。实验结果表明,单纯的归类确定性程度和靶类别靶特征的代表性并不直接影响被试的特征推理,而是预测特征相对于目标特征的综合条件概率直接影响被试的特征推理;特征推理不是基于类别中介的间接推理,而是基于特征关联综合条件概率的直接推理。实验结果支持作者提出的预测特征综合条件概率模型。  相似文献   
877.
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发展及其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指的是在归纳论断中,前提项目数量越多、越多样,将能构成归纳力度越强的推理。已有研究表明成人的归纳推理明显受到前提项目多样性的影响,而幼儿的相关研究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幼儿不能基于多样性进行推理,二是认为5岁左右的幼儿就能够基于多样性进行推理。出现此争论的原因可能与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有关,如实验范式与前提组间差异、实验材料类别与概念范畴、属性特征及呈现方式、推理形式;此外,儿童的知识经验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未来研究可以结合相关领域的研究范式;深入挖掘影响儿童表现出多样性效应的因素;将任务设计多样化;将实验任务的计分方式多样化;开展相关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878.
决策与推理的双加工理论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理论,通过对两个加工系统的基本特点、区别点以及基本关系、推理错误原因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发现目前在该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两个加工系统的关键区别点不在于工作记忆有无绝对参与;(2)对于推理和决策错误的原因,不同的双加工理论给出了不一致的解释;(3)今后有待从情绪与推理决策的关系、影响等方面加深对推理与决策错误的理解  相似文献   
879.
该研究以友谊许诺为主题的两难故事分别对冰岛(雷克雅未克市)和中国(北京市)7~15岁的儿童做个别访谈,比较研究了东西方文化儿童在友谊矛盾冲突情景中是如何做出行动决定选择和道德评价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文化及与年龄相联系的社会认知能力对有关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0.
Two modes of reasoning are used by humans – the `theoretical' (formal) and the `empirical' (non-formal), the first operating with inside-the-syllogism information, the second utilising out-of-the-syllogism informatio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since Lévy-Bruhl, and especially after Luria) and developmental research (since Piaget) discovered respectively that members of `traditional' societies and children up to a certain age are able to operate only in the empirical mode.The paper brings together diverse discussions about usage of these modes in actual discourse (Ennis, Johnson-Laird, Moore, Olson, Ong, etc.). It concentrates on contradictory opinions as to whether contemporary individuals after they acquire the formal mode preserve and utilise the empirical mode. In this connection it discusses results of neurological experiments investigating performance in solving syllogisms under conditions of transitory suppression of the left or the right hemisphere (Deglin et al.) which demonstrated that one and the same person, depending on which hemisphere is suppressed, uses both strategies. The activated right hemisphere utilizes the `empirical' pattern, the activated left hemisphere utilizes the `logical' pattern. Thus both mechanisms of reasoning are present in the brain simultaneously, but each of them is controlled by different hemisphe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