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晚明时期,桐城易学异军突起,形成了以方氏学派为代表的易学研究队伍.其开创人物为方学渐,他继承了宋易义理学传统,重在阐述人伦性命之学;其子方大镇一脉相承,但开始吸收象数易学理论;王宣、方鲲等人则潜心研究象数易学,推演河洛;方孔炤改变了其家学以义理为主的传统,走上了象数易学的道路,主张河洛即象数,易是一大物理,初步创立了用象数会通一切学问的理论.到方以智时集前人及家学之大成,主张虚空皆象数,倚数究理,以象数端几格通一切学问,建立了一个宏大的以《易》为主的哲学体系,创造了桐城易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222.
三易之义是马一浮先生易学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先生运用三易之义来解说心性论、功夫论,吸收儒家和佛家在心性论、功夫论方面的成果,使儒家和佛家义理互相阐发而明晰,既展现了他强调通过功夫证悟本体的学术宗旨,又体现了圆融会通的学术特色。马先生以其远见卓识发挥了他作为一个大儒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3.
In this article, I present a neo‐Confucian answer, by Cheng Hao and Cheng Yi, to the question, “Why should I be moral?” I argue that this answer is better than some representative answers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According to the Chengs, one should be moral because it is a joy to perform moral actions. Sometimes one finds it a pain, instead of a joy, to perform moral actions only because one lacks the necessary genuine moral knowledge—knowledge that is accessible to every common person as long as one makes the effort to learn. One should make the effort to learn such knowledge—to seek joy in performing moral actions—because to be moral is a distinguishing mark of being human. This neo‐Confucian answer seems to be egoistic, as its conception of motivation for morality is based on self‐interest: to seek one's own joy. However, since it emphasizes that one's true self‐interest is to seek joy in things uniquely human, which is to be moral, self‐interest and morality become identical; the more a person seeks one's self‐interest, the more moral the person is, and vice versa.  相似文献   
224.
《程氏易传》是程颐理学的代表作,而其成书以及后来的流传情况,学界一直没有一个清楚的考释,本文专就此问题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225.
郭璞不仅精通易学,而且深谙道家道教学说及其方术。在长期的易占实践中,他往往把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获得极大成功。本文从阐析郭璞易占的具体筮例入手,深入探考了道教与易占之间的特殊关系,庶几有助于人们对魏晋时期易象数学的发展状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226.
《四库全书》著录《补斋口授易说》一书曰,门人永丰周佐编次,而补斋未详何人。今以方志及史传文集中考得补斋姓丁,名玑,字玉夫,丹徒人。生于天顺元年丁丑,卒于弘治十六年癸亥,成化十四年进士,后历任中书舍人、普安州判、广信通判、兴国知州、南京仪制郎中、广东按察副使等职.门下弟子有周佐、周价、靳贵、唐侃等人。补斋另有著作《洪范正误》、《大学疑义》、《四礼仪注》、《补斋集》等.  相似文献   
227.
王莹 《周易研究》2007,(3):17-21
帛书《易之义》通过对《周易》卦象的分析,探讨了键川、阴阳、刚柔、文武的意蕴,凸显了阴阳协调、刚柔相济、中和的思想。作者将这些思想的阐述,导入人生实践,这样便与《中庸》的庸常之道、道家贵柔主张具有相关性。其阴阳调和、刚柔有体而文武兼备的思想倾向,很能说明作者在人生领域的折衷态度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28.
以《易》解《华严经》──李通玄对《华严经》的新诠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易》和《华严经》分别是儒家和佛教的经典。李通玄以《易》及儒家传统的观点诠释《华严经》,开创了理解华严的新途径。本文从“外道”概念的理解和李氏运用易学思想解释《华严经》中“十方神”入手,分析了他的思想特色,文章最后对这种沟通儒佛之尝试的哲学意义作了发掘。  相似文献   
229.
《易传》以孔子的易学观为指导,吸取《论语》、《孟子》、《左传》、《国语》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及其言说方式,提出“三陈九卦”说,对履、谦、复等九卦反复加以论述,将孔子“观其德义”的思想具体化,要求人们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防止和解除忧患的依据,对儒家人文主义易学观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30.
李锐 《周易研究》2007,1(3):28-33
本文从陈鼓应先生论证“《易传》道家说”的重点文章《〈彖传〉与老庄》、《〈彖传〉的道家思维方式》出发,不仅指出其论据方面的不足,而且指出其论证方法是使用“丐辞”、“默证”。因此,《彖传》不能成立。甚至陈先生所用的“道家”这一名目,也不适当。从而说明“《易传》道家说”不能成立,其“道家主干说”也因此缺少重要文献材料,难以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