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9篇 |
免费 | 215篇 |
国内免费 | 63篇 |
专业分类
155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60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64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76篇 |
2013年 | 126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64篇 |
2008年 | 92篇 |
2007年 | 88篇 |
2006年 | 81篇 |
2005年 | 70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目前的亲子沟通研究存在测量工具缺乏理论依据、测量层次和内容混乱等问题.本研究在系统论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亲子沟通的三层次模型,从元素、关系和系统三个层面考察亲子沟通状况,并以此模型为基础编制了相应测量工具.经过文献梳理、理论建构、工具编制等环节,逐步完善了模型和相应测量工具.以371名小学五、六年级儿童为被试,检验了亲子沟通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考察亲子沟通基本状况.结果表明,(1)亲子沟通量表的信、效度指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要求,能够用于相关实证研究中;(2)被试家庭中,父母的沟通能力优于儿童,母子沟通质量优于父子沟通,母亲的沟通地位比父亲高;(3)父母的倾听能力能有效预测亲子沟通质量,提高父子沟通质量是让父子和母子两种沟通更协调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22.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推动下, 已有研究不但发现积极情绪扩展了空间和时间注意范围、增加了注意灵活性, 而且发现在积极情绪下个体对积极刺激表现出了注意偏向。对这些现象, 先前研究主要以积极情绪的扩展与建构理论、情绪信息等价说等理论来加以解释。但这些理论主要从宏观上强调情绪信息对注意加工的启动或积极情绪对注意资源分布的调节, 并不能清楚地揭示积极情绪对注意调节的内在机制。神经生化机制研究发现, 这些现象可能与多巴胺系统对注意控制能力的调节以及积极情绪对初级视觉皮层编码的调节有关。将来研究者可以基于不同的种类的注意选择和注意模型来进一步拓展积极情绪对注意调节的研究, 同时注重对其机制的探讨和理论的整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223.
语言伴随性手势是人类语言交流的一个普遍的特征, 它可以发挥信息交流的功能。依据产生目的以及适用范围的不同, 手势可以分成表象性手势和非表象性手势。多数研究者认为, 语言和手势动作是“近亲”, 具有“家族相似性”。来自语言发展、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均表明, 手势和语言共享同一个交流系统。当手势动作和发音单词意义相同时, 手势动作受到单词发音的干扰, 同时引发发音共振峰2 (F2)的放大。手势和言语之间遵循互相作用理论, 它们作用的基础是语义一致性, 镜像神经系统完成了两者语义一致性的传递。由于语言伴随性手势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语言和行为结合良好的特例, 因此, 对语言伴随性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人类心智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24.
在亲子沟通观察研究中对观察资料的编码和分析方法有许多种,文章介绍了行为类型编码、行为序列编码、言语内容编码、沟通结构编码等四类主流编码方案,并评析了每种方案的特点和应用背景;最后,指出未来亲子沟通研究编码方案的整合可以考虑如下三个思路:在行为分类基础上进行言语内容分析、从行为序列中发现沟通模式、一般趋势描述和典型个案分析相结合。 相似文献
225.
226.
227.
228.
“多少”概念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量判定任务,分别用2~30和5~100范围内点子图为刺激,研究个体“多”和“少”概念的发展。结果发现:在5~100点子条件下,随年龄的增长,个体“多”概念的判断值、“少”概念的判断值、“多”“少”概念的临界值均显著增大;7~9岁是个体“多少”概念发展的转折期;个体对“多少”概念的认知具有相对性;在本实验的两种条件下,随年龄增长,个体“多”概念的判断值、“少”概念的判断值、“多”“少”概念的临界值逐渐趋于刺激点子数最大值的2/3、1/3、1/2,“多”概念与“少”概念判断的不确定距离逐渐趋于刺激点子数最大变化范围的1/3或略小于1/3。 相似文献
229.
运动表象质量与运动技能水平有关,运动表象质量随着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器械使用可使人脑产生可塑性改变,使用者会将器械纳入身体图式。然而,两者影响运动表象的神经心理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探析篮球运动员与新手在不同持球条件下表象投篮时脑功能活动的差异。结果表明运动员表象质量较好,镜像神经系统激活高于新手;持球条件下运动员表象质量显著高于不持球条件下,镜像神经系统激活程度显著低于不持球条件下。研究说明持器械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的表象质量,器械使用带来镜像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230.
19世纪60年代初,免疫系统的发现使免疫学的发展方向发生了革命性转变。在这场转变的过程中,胸腺功能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详述了胸腺功能的发现过程,并进一步深入到免疫学思想史,讨论了这个发现如何影响了免疫学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