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3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962.
验证组织政治氛围对员工疏离感的作用,探讨自我决定动机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一般政治行为知觉量表、工作内外动机量表和工作疏离感量表对226名企事业单位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组织政治氛围对员工疏离感的个人疏离和社会疏离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决定动机在组织政治氛围与员工的个人疏离感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但在组织政治氛围与员工的社会疏离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这说明我国员工的个人疏离感一部分来自于组织政治氛围对员自我决定动机的削弱,而社会疏离感主要来自于组织政治氛围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63.
Drawing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E.L. Deci & R.M. Ryan, 1985, 2000) and using corporate samples (N = 284; 63% Male; Mean Age = 34, SD = 6.09) from high‐tech firms in China, this empirical study explored the path model from satisfaction of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for autonomy, competence, and relatedness, through autonomous motivation to employees'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IWB”; J. De Jong & D. Den Hartog, 2010). It also simultaneously examine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utonomous work motivation and individual values (collectivism, H.C. Triandis (1995); uncertainty avoidance, R. J. House, P. J. Hanges, M. Javidan, P. W. Dorfman, & V. Gupta (2004); and power distance, J. Farh, R.D. Hackett, & J. Liang (2007)) in the conditioned path model. The regression results obtained from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A.F. Hayes, 2013, 2018) suggest that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employees' IWB via autonomous motivation, but that these indirect effects were weaker when employees' power distance value orientation was high. Implications,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64.
非工作时间使用手机工作普遍存在于员工的家庭生活中,带来了一系列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使用日记法对88个员工连续5天的日记调查发现:(1)非工作时间使用手机工作对员工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负向影响;(2)心理脱离在非工作时间使用手机工作和员工生活满意度之间有中介作用;(3)使用手机的动机在非工作时间使用手机工作与员工心理脱离之间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启示管理者可以提高员工的心理脱离水平和自主动机,从而降低非工作时间使用手机工作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65.
吴旭瑶  李静 《心理科学》2021,(4):800-806
数字囤积是指数字文件的积累致使个体降低目标检索能力,最终导致个体的压力和混乱,与实物囤积有联系但有所不同。数字囤积者的认知表现、情感特点、行为动机可分别从自我损耗、禀赋效应、进化的视角进行理解。未来研究应完善测量工具,并考虑文化背景,针对不同数字囤积人群,考察其行为的潜在动机和前因后果,同时应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加强该领域的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966.
基于PISA2015年中国四省市数据,探讨了感知的父母和教师支持、STEAM学习兴趣及自我效能感对学生STEAM学习的持续性动机的影响。结果发现:感知的父母和教师支持显著地正向预测STEAM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STEAM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在感知的父母支持和持续性动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感知的教师支持与持续性动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拓展了STEAM教育下学习动机的研究范围,为后续增强学生STEAM学习的持续性动机提供了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967.
以往研究大多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对女性身体的客体化。本研究提出,两性对女性身体的客体化以及女性的自我客体化可能是对性选择的一种适应机制。通过启动择偶动机,本研究发现,性选择情境会引发两性对于女性(而非男性)身体的客体化和自我客体化,将女性身体知觉为“物”而非“人”,更看重其身体的外形吸引力而非能力。研究揭示了择偶动机影响女性身体客体化的心理机制,为性选择对女性身体客体化的进化塑造作用提供了初步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968.
考察生涯规划清晰度对大学生学习参与的影响机制。采用生涯规划量表、学习过程问卷、团队学习氛围量表和学习参与量表对72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生涯规划清晰度对学习参与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学习动机在生涯规划清晰度与大学生学习参与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同伴学习氛围在中介模型的后半段路径中起调节作用。这一结论有助于理解生涯规划清晰度对学习参与的作用机制,对提升大学生学习参与水平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69.
970.
Approach motivation leads to greater left hemisphere activation, whereas an avoidant motivational state activates the right hemisphere. Recent research, which served as the basis for the current experiment, suggests line bisection provides a simple measure of approach/avoidance lateralisation. Findings from Experiment 1 indicated that the landmark task was sensitive enough to identify lateral asymmetries evoked by happy and angry faces; however, follow-up experiments failed to replicate this finding. When task instructions were slightly modified or when a mixed design was used, motivation did not influence landmark task performance. The use of images in lieu of faces also failed to produce a significant effect. Importantly, a straight replication of Experiment 1 produced a null result. Line bisection does not appear to be a suitable measure of lateralised approach/avoidance biases, possibly due to the high 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herent in visuospatial biases. Implications for null hypothesis significance testing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