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2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3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01.
Our study contributes to research exploring the differential antecedents of employee promotive and prohibitive voice. We first examin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employee felt responsibility for constructive change (FRCC) in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ant leadership and their prohibitive and promotive voice. We then tested the differential moderating effects of employee dispositional avoidance-approach orientation, where the indirect effect of servant leadership on prohibitive voice is weakened for the high avoidance-motivated, and the indirect effect of servant leadership on promotive voice is weakened for the high approach-motivated. To test our hypotheses, multi-sourc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231 supervisor-supervisee dyads working in a range of companies and sectors in the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As predicted, employee FRCC mediates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ant leadership and prohibitive voice and these indirect effects are significantly weaker for the high avoidance-motivated. We did not observe the predicted weakening effects of high approach-motivation on the in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ant leadership and promotive voice. It seems servant leaders may be less influential for those avoidance-motivated individuals already predisposed to enact prohibitive forms of voice, such as voicing concerns about harmful organizational processes and practice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exchange and role theories, and managerial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02.
风险决策中, 末期效应指“个体在重复多轮决策任务的末尾冒险倾向升高”的现象, 但其内在机制尚不明确。三个研究的结果发现, 在实验室环境和自然环境下, 不同期望(负期望值和等期望值)条件下被试在最后一轮的投资均会显著增加, 末期效应稳定出现, 且不受到最后一轮决策前被试所拥有的代币数量的影响。即, 就算在风险选项收益更小的情况下, 被试也会倾向于在最后一轮选择高风险选项, 且这一效应是参照点独立的, 这说明末期效应的出现是源于对情绪满足感的追求。未来研究可从这一点切入, 进一步研究情绪影响风险决策过程的机制。  相似文献   
803.
蒋丽  张意如  李锋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7):1141-1152
自主安全动机对安全绩效的积极作用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但自主动机与安全绩效多水平的作用机制还未得到深入研究。结合自我决定理论与多水平动机过程, 个体与团队自主安全动机通过安全目标, 进而影响安全绩效; 在安全工作情境中通过对自主支持、工作重塑的干预促进自主安全动机。研究拟结合认知测量和问卷测量, 通过纵向研究、实验、准实验研究等方法探讨上述问题。研究结果一方面可拓展自我决定理论与安全绩效的研究; 另一方面为安全管理实践, 尤其是安全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对高风险企业安全绩效的改善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04.
冲动购买会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而探讨如何降低冲动购买的研究报道却很少。此外,仅有的少数研究都是从提升自我控制能力的角度来开展,其干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从提升自我控制的动机角度出发,考察利用无意识目标启动能否降低冲动购买,并考察其适用条件。研究发现,无意识目标启动可以显著降低有省钱目标个体的冲动购买行为,而对无省钱目标个体的冲动购买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提示,无意识目标启动有希望成为一种简单、便捷的降低冲动购买行为的有效干预方式,特别是对有省钱目标的个体而言。  相似文献   
805.
移情对亲社会行为决策的两种功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移情对亲社会行为决策具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霍夫曼认为,移情忧伤不仅能够作为亲社会道德动机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而且能够激活观察者的道德原则,进而引发亲社会行为。巴特森强调移情不仅能够增强解除他人困境的动机,而且带有重视他人福利和想使他人困境得到解除的程度的信息。移情的动机功能依赖于诱发移情的情境,而信息功能具有稳定的倾向性,比动机功能更持久,两种功能共同作用使移情在亲社会行为决策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移情功能理论对道德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06.
高等师范生成就动机取向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云鹏 《心理科学》2005,28(3):697-698
本文以12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等师范生的成就动机取向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高师生的个我取向成就动机明显高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2、高师生成就动机取向的性别差异不明显;3、不同文化背景(城市与农村)学生的成就动机取向无明显差异;4、不同年级学生的成就动机取向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07.
中学教师成就动机、离职意向与倦怠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旨在探讨成就动机、离职意向和倦怠之间的关系。针对已有研究发现的关于成就动机与倦怠的矛盾关系,将成就动机分为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进行相关分析和结构回归方程分析。发现追求成功动机与倦怠负相关,而避免失败动机与倦怠正相关。倦怠是成就动机与离职意向关系的中介变量,经倦怠变量的调节,成就动机对离职意向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相互抵消。  相似文献   
808.
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效果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隋光远 《心理科学》2005,28(1):52-55
研究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13年前为初中生进行的成就动机训练效果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这些受训者在任务选择、行为强度和坚持性方面均表现出较高水平;成功期望较强烈;对成功或成就倾向于作能力、努力归因。这一结果表明,归因训练能够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动机的改善具有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809.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Martha Nussbaums Aristotelian analysis of compassion and pity is faulty, largely because she fail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a) an emotions basic constitutive conditions and the associated constitutive or intrinsic norms, (b) extrinsic normative conditions, for instance, instrumental and moral considerations, and (c) the causal conditions under which emotion is most likely to be experienced. I also argue that her defense of compassion and pity as morally valuable emotions is inadequate because she treats a wide variety of objections as all stemming from a common commitment to a Stoic conception of the good. I argue that these objections can be construed as neutral between conceptions of the good. I conclude by arguing that construed in this way there are nonetheless plausible replies to these objections.  相似文献   
810.
冯友兰人生境界论的审美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特别重视心的觉解功能 ,并依据心灵觉解的程度将人生区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境界 ,其天地境界有着深厚的审美意蕴。达到这一境界必须运用有别于逻辑分析的直觉方法 ,即冯友兰所说的讲形而上学时的“负的方法” ,而“近于道的诗”正是形而上学“负的方法”之一。所以 ,冯友兰新理学中的人生境界论与审美理论非常接近。这一理论显示出从思维方式上融合中西的学术努力 ,对于 2 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