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5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fluences of communal values, empathy, violence avoidance 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classmates' fighting on violent behaviors among urban African American pre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As part of a larger intervention study, 644 low-income 5th grade students from 12 schools completed a baseline assessment that included the target constructs. Boys reported more violent behaviors, and lower levels of empathy and violence avoidance self-efficacy beliefs than girls. Path analyses revealed that,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of classmates' fighting, violence avoidance self-efficacy beliefs were a negative predictor of violent behavior. Communal values had a direct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violence for boys, but not girls. Both communal values and empathy were associated with less violent behavior through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violence avoidance self-efficacy beliefs. For girls, classmate fighting had an indirect positive association with violent behavior through its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violence avoidance self-efficacy beliefs.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implications of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 on violence among African American youth.  相似文献   
952.
当今众多以“实践哲学”为名号的研究其实只是家族相似。该文是对笔者的实践哲学方案的说明,目的在于跟其他方案区别开来。该方案的学科名称为“元实践学”,是对实践问题的形上学探讨,学说名称为“异质性理论”,是奠基于“异质性”概念的元实践学。  相似文献   
953.
显微外科领域中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显微修复重建外科技术曾经辉煌并且在某些领域依旧保持国际领先。显微外科虽然是医学临床工作,但是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度、联系与发展等基本的哲学观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回顾这一学科的历程显示:用哲学的观点把握领域内的主要方向,热情、正确、勤奋地专研是我国显微外科持续发展最根本的要素。  相似文献   
954.
先讨论了科学哲学对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标准,从历史角度论述了中医对理性道路的选择,中医第一使命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背景对其发展道路的塑造,与近现代科技背景下对中医的伪科学诘难,认为中医虽非严格意义的科学,但不能对其贴上附加贬义的伪科学标签,中医是理性和具备科学精神的,应正确看待其探索角度与思路的价值。  相似文献   
955.
论医学哲学范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医学哲学范畴是医学哲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概念,是人们把握生命和健康问题的认识纲领,是对医学问题进行逻辑归类的思维形式。医学哲学范畴是哲学与医学之间多重学术关系的统一,是抽象性与具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结合,体现了学术价值、实践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等多重价值。医学哲学范畴研究以创新研究为灵魂,以基础研究为根本,以应用研究为标的。  相似文献   
956.
心理科学发展至今,一直受到哲学以及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影响。哲学为心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科学与技术则为心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研究范式和研究工具。笔者认为:当今心理科学正处变革之中,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及生物技术的发展也许将孕育一场心理学革命。  相似文献   
957.
解读现代版希波克拉底誓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被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这一内涵在现代版"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得以具体体现。从行善原则、生命价值原则、尊重自主原则、公平公益原则、有利与不伤害原则、医疗最优化原则、医疗保密原则等方面对该誓言进行了全面阐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哲学、价值哲学、道德哲学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58.
邵雍易学中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雍象数易学中有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其中关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尤其有特色。邵雍认为,《周易》先天八卦、六十四卦圆图等所表征的卦气说,既说明了天地自然问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也说明了人类社会中皇、帝、王、伯等历史发展阶段的更迭;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都体现出“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阳中阴逆行;阳在阳中,阴在阴中皆顺行”的阴阳消长规律,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又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循环,在一定条件下,人类可以改变、创造自己的历史。  相似文献   
959.
李大钊易学思想及其早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钊作为中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其早期对易学有着独特体认和理解,并运用这种体认和理解建立起自己的宇宙观与人生观。他认为周与易体现着体与用、常与变之"宇宙二相",吾人只要"以其不变应其变",就能"以宇宙之生涯为自我之生涯",实现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的人生理想。他用太极、阴阳、变易等易学原理解释、说明进化论,并力图为进化论寻求形上学根据,使之更加合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他用进化论来说明易学之阴阳、变易、生生、日新等观念,从而升进了易学的变易观,使大易哲学由传统活转于近代。在他那里,实现了中学与西学、哲学与科学的有机对接。本文认为,在注重易学本身的发展、演化研究的同时,也应注意像李大钊这种对易学援引、运用的研究,进而全面评估易学对中国近代社会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0.
Ernest L. Simmons 《Dialog》2007,46(3):189-198
Abstract :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ovide background overview and contemporary context for the theme of this issue of Dialog, the role of science within theology. Over the last fifty years, this role has primarily involved dialogue and the drive to mutual understanding. That discussion has now reached a new stage seeking to move beyond dialogue toward what some are referring to as hypothetical consonance.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onstructive proposals moving beyond dialogue is Creative Mutual Interaction (CMI), proposed by Robert John Russell. The first five ways he discusses in CMI specifically address the role of science in theological reflection. It is argued that these five ways will assist the reader in contextualing the discussion found in the articles in this issue. Elaboration of each way is given, concluding with a constructive theological example of the heuristic use of scientific concepts found in quantum field the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