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37篇 |
免费 | 133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141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71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66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63篇 |
2013年 | 191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52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47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3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Koa Whittingham Kate Sofronoff Jeanie Sheffield Matthew R. Sander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9,37(4):469-480
Whilst the Triple P 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 has a large evidence base (Sanders,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71–90, 1999; Sander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8:624–640, 2000) and preliminary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Stepping Stones Triple P is also efficacious (Roberts,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35(2):180–193, 2006), to date Stepping Stones has not been evaluated with the ASD population. Fifty-nine families with a child with ASD aged
between 2 and 9 participated in th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parental
reports of child behaviour and parenting styles with the treatment effects for child behaviour, parental over reactivity and
parental verbosity being maintained at follow-up 6 months later. Further, the results suggest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parental satisfaction and conflict about parenting as well as a sleeper effect for parental efficac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epping Stones Triple P is a promising intervention for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SD.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also addressed. 相似文献
262.
本研究以526名高中生为被试,运用自行编制的"高中生认识论信念问卷",考察了高中生认识论信念的性别差异、年龄特点以及学校类型差异。结果表明:高中生认识论信念的各个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学校差异;在整合建构信念、能力信念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在零散接受信念上存在着学校与年级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63.
264.
Victoria McGeer 《Synthese》2007,159(3):347-371
The broad issue in this paper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That issue arises particularly
sharply for cognitive neurospsychology, some of whose practitioners claim a methodological autonomy for their discipline.
They hold that behavioural data from neuropsychological impairments are sufficient to justify assumptions about the underlying
modular structure of human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s well as to make inferences about its various components. But this claim
to methodological autonomy can be challenged on both philosophical and empirical grounds. A priori considerations about (cognitive)
multiple realisability challenge the thesis on philosophical grounds, and neuroscientific findings from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substantiate that challenge empirically. The conclusion is that behavioural evidence alone is inadequate for scientific progress
since appearances of modularity can be thoroughly deceptive, obscuring both the dynamic processes of ne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endstate network architecture of real cognitive systems. 相似文献
265.
通过3个研究探讨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关系, 以及在自我威胁情境下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研究1采用问卷法考察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相关关系, 结果发现, 安全高自尊者的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 研究2通过要求不同高自尊者与吸引力高/低的同性进行对比操纵自我威胁, 然后测量外显物质主义, 结果发现, 在吸引力威胁情境下, 安全高自尊者的外显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的外显物质主义; 研究3通过虚拟的智力测验排名反馈操纵自我威胁, 然后测量内隐物质主义。结果发现, 在智力威胁情境下, 安全高自尊者的内隐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的内隐物质主义。据此可认为, 异质性高自尊既是解开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矛盾关系的切入点, 也是瓦解自我威胁与物质主义正向关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66.
多感觉整合是对不同感官信息进行选择、联系、统一乃至解释的加工过程, 它需要神经系统不同功能区域的共同投入与相互协调, 以实现多种感觉信息的时间捆绑以及全局性的预测编码。而γ神经振荡因具有反映神经皮层兴奋/抑制的平衡状况, 实现多感官信息的时间同步, 以及通过跨频耦合实现全局性预测编码的特点, 在多感觉整合的加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正常个体, 自闭症患者神经系统中的GABA中间神经元存在结构与功能异常, 导致γ神经振荡紊乱, 由此破坏了正常的时间同步以及预测编码加工, 并最终引发多感觉整合失调。基于上述因果关联, 未来研究可结合无创可逆性干预技术, 以γ节律神经振荡为生物反馈指标, 形成科学系统化的临床干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67.
268.
身心关系问题是人类长期探究的重要议题。精神分析学家对身心关系具有诸多独特见解,具体表现为:身体是心理的基础,身体是心理的象征,身体与心理的交织。此三种观点不仅反映出不同精神分析学家在方法论、认识论以及本体论上的差异,也蕴含着精神分析不同流派的理论脉络。厘清精神分析视域下的身心观,既有助于自然科学心理学与人文科学心理学在精神分析中寻求一种主客交织的研究视角,也可为心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研究身心关系问题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69.
270.
摘 要 为探讨自闭症儿童在不同面孔遮蔽部位和不同面孔表情下的性别识别能力,本研究选取自闭症、智力障碍和普通儿童各21名对240张面孔表情图片进行性别识别。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的性别识别正确率显著低于普通儿童,且表现出对中性和高兴表情的识别优于生气表情,同时在遮蔽眼睛时正确率最低。研究认为,自闭症儿童的总体性别识别能力偏低,且受面孔遮蔽部位和表情类型的影响显著,在面孔表情加工过程中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局部加工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