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61.
预见:情景记忆的未来投射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见是对有关个人的未来事件进行模拟的过程。相关的研究从几个方面展开:从比较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预见能力的种系发生图谱,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考察预见能力的发生发展状况,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揭示预见过程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未来的研究应该补充和修正预见能力的种系发生图谱,揭示发展过程中预见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关系,进一步考察卷入预见过程脑区之间的特定神经通路,并提高和拓展其社会应用的价值和范围。  相似文献   
162.
创造力的脑结构与脑功能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脑结构和脑功能两方面对创造力的脑神经基础进行了评述。就创造力的脑结构而言,尸体脑解剖研究表明创造力可能与顶叶与角回有关;活体脑结构成像研究则显示,创造力主要与额叶、扣带回以及皮下白质或灰质浓度有关。就创造力的脑功能而言,任务取向研究表明创造力任务主要激活了额叶和顶叶及少数其他皮层区域;而个体差异取向研究则表明创造力被试激活了右侧额叶、大脑皮层以及小脑的某些区域。未来研究需在加强脑结构影像研究基础上,注重从被试抽样和筛选等方面细化任务模式和个体差异模式的创造力研究,以获得更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3.
基因多态性对情绪调节神经回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脑成像和基因分析等新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 情绪调节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综述相关研究表明: 情绪调节的神经回路涉及背侧-腹侧前额叶、前额叶-杏仁核和皮层-边缘系统的相互作用, 这些神经回路受到5-羟色胺传运体(5-hydroxytryptamine transporter, 5-HTT)、儿茶酚转甲酶 (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COMT)和色氨酸羟化酶2(Tryptophan hydroxylase 2, TPH2)等基因变异, 以及不同基因多态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情绪调节神经回路的功能出现障碍将导致情绪疾病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4.
审美能力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功能。本文介绍了审美的认知神经模型, 以及相关研究的实验范式, 对各种刺激材料和任务进行了评价。回顾了近年来脑成像研究的主要进展, ERP和MEG研究证明审美包含发生在不同时段的不同加工阶段, 与审美判断相关的ERP成分为300~400 ms 额中部负成分和440~880 ms 头皮后部晚期正成分。fMRI研究发现与审美相关的主要脑区包括尾状核、框额部皮质和扣带前回。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区分审美的不同方面的神经机制之间的差别, 扩大刺激材料范围, 更深入地探讨复杂因素, 如文化因素对审美神经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5.
张辉华 《心理学报》2014,46(11):1691-1703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 分别以社会资本的关系性维度为中介变量, 以社会资本的结构性维度为跨层调节变量, 探讨了个体情绪智力对任务绩效的影响。通过收集模拟网络实验背景中46个项目团队210位个体的调查数据,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提出的假设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控制个性的前提下, 关系性社会资本在个体情绪智力影响任务绩效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 结构性社会资本(咨询网络密度)跨层正向调节影响个体情绪智力与任务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层次的社会资本及其维度在情绪智力影响绩效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 运用社会资本概念框架有助于解释情绪智力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6.
自动情绪调节无需意识决定、注意加工及有意控制, 改变着情绪轨迹。迄今为止, 研究仅限于证实其确能低耗高效地改变情绪过程, 尚未对其如何改变情绪过程进行研究。以自动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可操作性, 可从行为和心理生理层面, 对自动情绪调节改变情绪过程的机制进行实验研究。研究问题包括:1)通过EEG技术检验自动情绪调节是否影响预备阶段行为反应倾向; 2)自动情绪调节对注意的注意觉醒、注意朝向和注意执行三个阶段的作用机制; 3)自动情绪调节对评价和反应的作用机制; 4)自动情绪调节的可塑性在脑活动上的体现。最终确定自动情绪调节的加工规律, 构建其预备-注意-评价-反应模型, 并为有效控制情绪紊乱和研究出高效的情绪调节干预方案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67.
选取某高校20个教学班级共计614人为被试,采用心理学实证与系统动力学(system of dynamic)与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建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群体情绪传播的动力学规律进行了建模,并将模型仿真结果与心理实验结果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出群体情绪传播的动力学规律,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该模型的建立对群体性事件的定量预警与监控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8.
采用3(任务类型)×2(时段)被试内实验设计,对比一种混合型前瞻记忆(MPM)和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EBPM)在不同时段对进行中任务的干扰效应的神经机制。结果表明,在目标出现的时段,MPM对进行中任务有干扰效应,额区电极最活跃,额区电压最高,而在非目标时段MPM无干扰效应,但刺激出现后200-300ms额区电极较活跃。说明前瞻记忆任务在大脑中可能处于较高的激活状态,额叶灵活地调配意识的不同状态在前瞻记忆加工中参与的程度和时段。  相似文献   
169.
成瘾可分为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 两类成瘾人群在跨期选择上都表现出高时间折扣率的缺陷, 但也有各自的特异性特征。成瘾人群跨期选择缺陷的神经基础主要集中在评估网络(腹内侧前额叶、纹状体、后扣带皮层等)、认知控制网络(前额叶皮层、前扣带皮层等)和预期想象网络(海马、杏仁核等); 可利用心理训练来改善成瘾人群跨期选择缺陷, 其干预方法包括工作记忆训练、预期想象训练、金钱管理指导等。未来研究应该从成瘾者跨期选择缺陷的认知机制、3个神经网络系统的交互作用机理、行为遗传学以及开发有效的干预方法等方面展开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170.
Meta-philosophically speaking, the philosoph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s intended not only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possibility of building "thinking machines," but also to reveal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specific AI approaches. Wittgenstein's comments on the analytic/empirical dichotomy may offer inspirations for AI in the second sense. According to his "river metaphor" in On Certainty, the analytic/empirical boundary should be delimited in a way sensitive to specific contexts of practical reasoning. His proposal seems to suggest that any cognitive modeling project needs to render the system context-sensitive by avoiding representing large amounts of truisms in its cognitive processes, otherwise neither representational compactness nor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can be achieved. In this article, different AI approaches (like the Common Sense Law of Inertia approach, the Bayesian approach and the connectionist approach) will be critically evaluated under the afore-mentioned Wittgensteinian criteria, followed by the author's own constructive suggestion on what AI needs to try to do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