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安徽省界首县清真寺始建年代无考,在清咸丰二年,(公历1853年)曾重修扩建。全寺占地面积近七亩,五层院落,建筑雄伟壮观,独具一格。大门上方悬黑底金字大匾书有“清真古寺”四个大字。步入大门便是红砖铺地的一道长廊,长廊两旁绿树成荫。二门内有以“迎客松”为画面的巨大屏幅,  相似文献   
142.
常乐文 《天风》1995,(2):7-7
这是30年前的事了。那时我正在师范学校读书,学校的北邻便是全县最大的基督教堂。由于我常去做礼拜,所以跟住堂的潘明道牧师很熟。1964年冬季的一个主日,在做完礼拜后,我便来到潘牧师房中,跟他攀谈起来。他顺手从书架上拿下一本陈旧的杂志给我看,并介绍说:  相似文献   
143.
上个世纪40年代,有一个国民党的陆军少将叫徐复观,听到友人对熊十力(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的推崇和介绍,又在上司那里看到熊十力的著作《新唯识论》,大为佩服,就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有志于做学问,希望得到指教。熊十力回信,讲了一番治学做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4.
爱的习惯     
七旬开外的母亲有一桩多年也改不掉的习惯:喜欢给客人夹菜。 上个世纪70年代,农家院最让大人头疼的事就是家里来客人。我家七口人。日子过得很“紧巴”。可是每当有客人登门时,母亲总会像变戏法似的从箱子下面的大葫芦头儿里掏出几个鸡蛋来——切些葱花儿。  相似文献   
145.
一位在老家和父母一起靠加工蒲扇过日子的福建小伙子,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日益兴起的“洋工潮”,来到美国纽约华尔街附近的一家工厂里上班。  相似文献   
146.
孔子庙按照其性质可以分为孔子故居孔子庙、纪念孔子庙、学校文庙、书院孔庙和孔氏家庙五大类。本文考证了这五类孔子庙的创始时间:故居孔子庙创始于公元前402年或略后;纪念孔子庙始建于东汉建和三年;京师国学文庙始建于东晋太元九年;地方国立学校文庙开始于北齐;孔氏家庙始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书院孔庙则是岳麓书院,首建于北宋咸平二年。  相似文献   
147.
上世纪50年代初,陈毅主持上海工作期间,十分重视上海的文艺工作。有一次他来文联作国内外形势报告,报告会在文联火厅举行。有人认为请陈毅市长来作报告,总得像个样子。于是讲台上铺丁洁白的台布,还放了插上名贵鲜花的花瓶和精美的茶具。  相似文献   
148.
我们在日常的美术史阅读和撰写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熟似无睹"的问题,看似很简单,却并没有做过仔细的推敲。比如,我们经常在其历史年代不确定或含糊不清的时候为某位艺术家或某种艺术现象作出断定给出结论,称其为古代著名艺术家、抑或近现代、近当代、现当代艺术家。然而,若是判断有误,这种混乱的称呼往往会给人留下模棱两可的印象。因此,对历史年代的划分和考究,不光是历史学家乃至文学家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研究美术史、艺术流派、艺术家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9.
20世纪80年代,由于信息革命的需要,世界各国都在竞争智能机的研制。就在这时,钱学森教授高瞻远瞩,提出我国不但要研究智能机,而且提出要用“思维科学”的方法。他还从系统理论方面提出:系统工程、系统科学以及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于信息、知识及至智慧等提出一系列科学思想。20多年来,实践证明,钱学森的科学思想,不仅对于信息革命在我国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社会向前发展都有普遍的科学意义。因此,思维科学、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被公认为“20世纪到21世纪”人类三大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150.
刘静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49-249
从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因受苏联日丹诺夫《在西方哲学史讨论会的讲话》的影响,哲学史研究都强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七十年代之初更强调两军对战。从历史事实来看,无论中外,哲学中确实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学派及其斗争。但是,哲学史的全部内容是否可以完备无遗地归结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呢?从现象来看,哲学史确实有人自称既非唯心主义又非唯物主义的思想家,现代更多这样的人,过去我们一概将其划归唯心主义,或称之为变相的唯心主义,是否完全恰当呢?这个问题是个当下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