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1946年我在吉林省梨树县读小学六年级时,得先父玉清公之方外好友、全真龙门派十七代传人华教行(亦名教兴)道长之垂青,传授我道门的入手功  相似文献   
62.
朝拜佛母洞     
(一)台怀南下十里余,右转经过白云寺,缓步西行,就踏上了去佛母洞的道路。五台山灵迹颇多,关于佛母洞的传说,也有不少。据说,明朝嘉靖年间,一位法号道方的僧家,单身行脚,杖锡登临,来五台朝圣。当他行至佛母洞时,已是夜半时分。正在他感到分辨不清道路之际,忽见灯火通明,仔细看时,眼前是一处庄严殊胜的梵宫古刹,众多比丘手擎供佛灯火,出出进进,仿佛正在绕佛念诵。道方见这景象,举步再行,又见这里原是一处溶岩洞室,道方紧随众比丘入内,洞中灯火辉煌,玉像庄严,俨然一个天造地设的僧家道场。他被这般情景吸引,又进里许,耳畔忽然响起澎湃的波涛声,…  相似文献   
63.
道教全真派在北京白云观开期放戒,在中国道协的协助下,在各名山宫观的大力资助下,在傅元天副会长的主持下,二十天的戒期转眼就结束了。回想起来,真是妙不可言。尤其是每天新戒子身着黄戒服,提规捧筒,虔诚地朝拜祖师,内心无限喜悦。其次是斋堂用斋,每天二餐都是桌上请斋。白云观安排的服务人员,不但饭菜做的好,而且态度和蔼可敬,做为新戒子中的一员坤道,发自内心感激的心情,非笔墨所能形容。这次传戒,举行了各项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如:迎请开堂五师礼,迎请征盟。  相似文献   
64.
本文论述了《释氏六帖》的文献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保存了典籍佚文,颇足珍贵;二、其所引与今本对照,文字往往有优于今本者;三、在阅读涉佛文献时,仍可供查典实之用。  相似文献   
65.
一、引子 清代著名道士闵一得(1749-1836),名苕旉(敷),原名思澄,字谱芝,又字补之,号小艮,别号懒云等,以其深厚的丹道理论、扎实的内炼功夫,运用方便善巧的法门接引大众,弘传道法,"自当代名公卿相及缁流羽士,以及胥吏仆舆,钦其道范,纳交受业者,实繁有徒".使湖州金盖山纯阳宫成为全真教派"浙江第一道观",深远地影响了江浙一带的道教发展.  相似文献   
66.
元妙古观位于风景秀丽的惠州西湖北岸,是惠州市历史悠久的道教全真龙门派道观,又是西湖风景区的主要旅游胜地之一。据明代御史周岐后所著《修玄妙观记》:元妙观始建于唐代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初名朝元观,后改名开元观,后渐毁坏。到宋代咸平初年复修,祥符9年(1016)勅赐名为天庆观。明嘉靖年间又赐名为元妙观,直至现在。元妙观自唐代兴建以来,屡历兴衰,在历史上,元代晚期是元妙观比较兴旺时期。据记载,至治二年(1322)道士吴嗣德、张景行募得巨款,历时十二年,扩建成有正殿,两廊、钟鼓楼、库房等多幢建筑,还置有田亩、鱼塘、  相似文献   
67.
<正>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四川地区先后出了两位道教科仪大师:陈复慧和陈复烜。一、陈复慧著《雅宜集》,编纂《广成仪制》陈复慧,字仲远,号云峰羽客,四川彭山县(古称武阳)人,①乾隆年间青城山道士。著有《雅宜集》,并汇编道教科仪丛书《广成仪制》。《雅宜集》中载有陈复慧嗣派徒张本学、罗本章以及嗣教孙刘合诚之名,可知陈复慧属全真道龙门派传人。  相似文献   
68.
3月11日(农历二月十五)为太上道德天尊圣诞。值此吉日,北京市道教协会于吕祖宫举行了全真龙门派冠巾仪式。这是市道教协会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冠巾仪式。  相似文献   
69.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笔者多次特意前往烟霞洞考察,探访附近民众,希望以史料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拂去岁月笼罩在这座中国道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古洞之上的层层面纱。  相似文献   
70.
丙寅年孟冬之月,我趁赴江浙进行学术考察和参加《西游记》讨论会的机会,以《五台山研究》使者的身份,瞻礼了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佛教名山——普陀山。普陀山与五台山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舍的亲缘关系:相传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萼第三次来华学法取经,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迎得一尊观音菩萨像,取道明州(今浙江宁波)下海乘船回国。行至普陀山莲花洋,忽遭风浪所阻。慧萼以为观音菩萨不肯东去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