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5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既要有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也要有那个时代所提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基本的社会条件。元代山东能成为杂剧艺术的兴盛之地亦是如此。文章考略了齐鲁古典戏曲的渊源,就山东元杂剧兴盛的原因作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探寻,并概述了其主要的表现及影响。  相似文献   
22.
齐鲁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代达到了顶峰。经过两汉政治文化的选择,它的主体儒学上升为“官学”,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流。齐鲁文化的地域性开始淡化,其文化的价值旨向发生分化。在朝,成为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支柱;在野,向民间寻求发展空间。东汉以后,齐鲁文化原初意义上的精神价值得以充分展现,在文人创作和民间文艺中发扬光大了它的精神旨归,主要表现为,在朝在野的齐鲁文人依然坚守古典人文精神和“德治”“仁政”理想;在通俗文艺作品中,齐鲁文化非官方的正统性质转化为“忠”、“义”思想的崇尚。  相似文献   
23.
作者介绍     
《管子学刊》2014,(1):F0002-F0002
孟祥才(1940-),山东临沂人。1964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侯外庐先生学习中国思想史。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青岛大学  相似文献   
24.
杨朝明 《孔子研究》2012,(5):110-113
<正>在中国文化研究中,我们都不难深深感到作为区域文化的齐鲁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精神上的高度一致性,之所以这样说,并不仅仅是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角度,而是从内在的、本质的特性而言。今天的山东当然不仅仅是先秦时期的鲁国,但是,正如齐、鲁两国文化上虽有具体差  相似文献   
25.
20世纪90年代,新时期小说创作从启蒙话语转向民间文化立场。文学创作回归民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和精英文化启蒙话语的超越,是回到民间寻找文学创作的活力源泉和新的文化价值取向。山东新时期小说对民间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同作家从不同的切人点挖掘、表现民间文化的不同内涵。就其共同方面而言,主要有对大地、母亲的礼赞,对民间生存意志和生存智慧的表现,对民间道德伦理精神、普通民众英雄精神的阐释,从民间文化精神发掘新的价值观念、新的表现视角重写历史,实现对意识形态话语的解构。  相似文献   
26.
公羊学与齐鲁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它以鲁学为骨干,以齐学为灵魂,是整个齐鲁文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27.
西周王朝在泰山南北建立的齐、鲁两个封国,在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悠长岁月里,尽管二者之间也有战争和侵扰,但更多的是政治上的交好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两种文化良性互动和不断融合,使齐鲁文化具备了由地域文化跃升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内容和特质。  相似文献   
28.
高明 《中国宗教》2023,(1):44-45
<正>基督教中国化的根本是神学思想的中国化,只有实现神学思想的“自我”,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近年来,山东省基督教两会不断加强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步确立了“以圣经文本研究为基础、以两千年教会历史为借鉴、以齐鲁文化为表达、以回应新时代教会与社会需要为目的”的齐鲁神学体系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29.
刘禾 《天风》1997,(4):22-23
早年毕业于齐鲁大学经济系,尔后一直从事国际经济、对外汉语教学的李教授,对晚年教学生涯的“改弦易辙”并未感到惊讶。相反,当名片上赫然印上:上海Y高级职业培训学院院长的职衔时,教授倒多了一份夕阳下的宽慰和自豪。因为,让上海更多的下岗女工重新上岗。  相似文献   
30.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源头的齐鲁文化,其实体是由儒、道、法、墨等文脉构成的,它们揭示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脉络,并以多元理论诠释了实现普遍和谐与稳定的思想。基督教是西方传统文化“基因图谱”的根源,它以宗教的方式阐释了上帝是造就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始动者,信奉上帝所言而行是创造和谐的必然。本文通过对不同文化生态模式的比较,析离出中西方和谐观各自产生的本源及对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